燃油車時代,因產能問題,一些4s店會要求消費者加錢提車,比較著名的產品是豐田埃爾法,普遍需要加錢30萬元左右才能提車。好在,大多數燃油車並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尤其是國產車,通常十天之內就能提車。
可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悠長的交付等待期卻成了常態,尤其是某些熱門車型。以小雷和同事為例,他之前購買比亞迪秦 plus dmi,足足等了5個月才提到車。小雷選擇了比亞迪海洋網的驅逐艦05,由於是新車首發預訂,不到一個月就通知我可以提車了,但因當時還需要暫住證才能上牌,所以延遲提車。
圖源:比亞迪app截圖
剛開始因為暫住證沒有辦理下來,所以對於何時能提車並不太關心,但第一次推遲提車後沒多久,廣州更改政策,不需要暫住證就可以上牌,小雷立刻就變得焦躁起來,希望早日能夠提到車。
本質上來說,汽車交付等待期長,主要原因還是產能。其中較為典型的車企是問界、小鵬,收到的訂單不少,但因產能提不上來,導致產品交付太慢,每個月的交付量都不算多,以至於去年10月問界不得不發佈公告,m7車型延遲交付,最高會給用戶補償30000積分。
延遲交付補償消費者,問界的做法獲得了消費者的好感,但若能提升產能,避免延遲交付,是不是更好呢?
提升產能,比想像中更複雜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提高產能就是建設工廠、招募工人、引進設備,車企完全可以增加投入、提高產能、消化訂單,讓消費者提車不需要等待太長時間。事實上,提高汽車產能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
目前汽車行業製造生產主要有兩種方案,一種是找有造車資質的車企代工生產,另一種則是自己建設工廠生產。部分造車新勢力苦於申請不到造車資質,會選擇第一種方案,但代工模式的問題就是不夠穩定,產能、質量沒有足夠的保障。有點實力的造車新勢力,都會選擇第二種方案,甚至不惜收購老牌車企的造車資質(需要將對方的公司買下來)。
圖源:pixabay
可自己建設工廠、招募工人、引進設備需要付出的成本很高,若不能高負荷運轉,出現員工與設備閑置,成本就更高了。但訂單數量不穩定,長期高負荷運轉,過剩的產能會導致產品積壓,例如哪吒汽車。
2022年哪吒汽車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連續幾個月份交付量超過蔚小理,去年10月更是以1.8萬月銷量吊打所有造車新勢力。很快就有人發現,10月哪吒汽車的上險量僅有9832輛,大約是官方公布月銷量的一半。其他車企也有上險量低於銷量的情況,但差距一般不會太大。因此,不少媒體質疑,大量哪吒汽車積壓在經銷商手中。
此外,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鋰礦資源和芯片這兩年都出現過短缺,如果車企盲目提高產能,對於這些原材料的採購勢必增加。在車企的競爭之下,鋰電池和芯片難免再次漲價,從而導致汽車成本飆升。
不僅僅是造車新勢力存在這些問題,老牌車企同樣有。2022年初,特斯拉收穫大量訂單,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都忍不住凡爾賽「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隨着新工廠投產、舊工廠產能升級,2022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出現了產能過剩。為了增加訂單,防止庫存車積壓,也為了實現年度目標,特斯拉才會連續降價促銷。
兩難之下,車企該怎麼選
車企面臨的問題是,提高產能縮短交付時間,可能會出現汽車積壓,比亞迪、特斯拉這種大車企還好,造車新勢力本就底蘊不足,且連年虧損,每一輛車在生產時,都要考慮能否賣出,及時回收成本。可不提高產能,消費者就需要太長時間等待。
綜合利弊,小雷認為造車新勢力還是要全力提高產能。若是市場穩定,車企可以均衡訂單與產能,不浪費產能的同時,儘力縮短提車時間,但新能源汽車正處在飛速發展時期,銷量不斷攀升,車企們也為新的一年制定了更高的目標。此時若不提高產能,交付等待期大概率會變得更長。
2022年蔚小理都沒能完成年度目標,這種情況讓行業冷靜了很多,不少造車新勢力並沒有提出明確的2023年目標數值。蔚來的2023年目標是超越雷克薩斯,理想汽車則表示已實現從0到1,2023年要實現從1到10。小鵬公布了數據,2023年目標銷量20萬輛,有趣的是,這個數字比小鵬的2022年目標更高。2022年小鵬的年度目標是25萬輛,衝擊30萬輛。
圖源:小鵬汽車
去年造車新勢力發展不如預期,對於他們是一次不小的打擊,所以制定2023年目標時都保守一些。嘴強王者可以不做,發展卻不能停止,蔚小理一直在投入巨資提高產能。蔚來選擇與江淮加深合作,藉助江淮的工廠為自己生產汽車,小鵬工廠不斷擴建,計劃將廣州基地的產能提升到每年10萬輛。
理想更為誇張,以4.3億元的價格在重慶拿下了一塊地,計劃建設一個年產能達到160萬輛的基地。2023年,理想的產能預計可達50萬輛。在造車新勢力御三家中,理想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企業,蔚來和小鵬均只有純電動汽車,理想卻只有增程式電動汽車。
圖源:理想汽車
現階段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實用性看內定更高,城市出行能耗低、長途出行不怕充電慢,但長期來看電動汽車的市場肯定更大。早前理想曾曝光過一款純電動汽車,似乎是mpv車型,最新爆料則顯示,理想北京順義智能製造基地預計4月完成生產資質准入,7月試產,9月正式量產。該工廠投產後,初期產能可達每年10萬輛,而且大概率只生產純電動汽車。
成本與訂單量,是造車新勢力提高產能難的主因,許多造車新勢力資金儲備不足,增加產能相當於賭上身家性命,若訂單數量不達標,很可能無法承擔短期的虧損。但站在長遠的角度上來看,提高產能勢在必行。
提高產能,車企虧錢也要做
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未來,許多造車新勢力的創始人、ceo都認同一個很殘酷的說法,未來頭部車企大概就5個左右,其他車企要麼被收購,要麼苦苦支撐。
老牌車企擁有較多受眾,資金與技術儲備豐厚,雖然暫時未能完成全面轉型,但優勢很大。造車新勢力沒有深厚的底蘊,每一步對於他們都是挑戰,許多造車新勢力月銷量不如四位數,提高產能對於他們無異於豪賭。
但既然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就不能想着失敗,最壞的結局也不過是破產、被收購。如果有成功的想法,就應該積極投入資金提升產能,即便未來失敗了,有那些固定資產,說不定還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圖源:pixabay
對於蔚小理這種頭部造車新勢力而言,提升產能的必要性就更高了,絕對不能瞻前顧後,哪怕有積壓的車輛需要降價促銷,也不能讓產能成為羈絆,能夠及時交付產品,也是可以用於營銷的噱頭。
蔚小理這種發展形勢較好的造車新勢力,應該加緊提高產能,為未來的競爭做準備。至於何時能實現盈利,很重要,但不該是現在蔚小理關注的重點。
另外,為了讓消費者購車時對交付等待期更加放心,蔚小理、特斯拉等都會在官網標註等待一車時間,目前普遍為2~5周。
但有些車企不會標註等待時間,銷售人員也給不出時間。交付等待時間就像電腦更新時的進度條,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卡住,對於消費者卻是心理安慰,希望車企都能補上交付等待期,讓消費者購買時更加安心。
封面圖源:小鵬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