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芯片,蘋果在「憋大招」

最近,關於蘋果自研wi-fi和藍牙芯片的消息甚囂塵上,先是傳出蘋果要棄用老牌供應商博通(broadcom)的wi-fi和藍牙芯片,後來又闢謠說,由於蘋果射頻芯片研發團隊的技術和人才積累不足,短期內還無法擺脫對博通的依賴。

無論如何,蘋果自研wi-fi和藍牙芯片已經不是秘密了。從早期的手機應用處理器(ap),也就是知名的a系列芯片,到後來的調製解調器(基帶芯片,還在研發過程中,未商用),近兩年,蘋果又在手機模擬芯片,特別是射頻方面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以求在芯片和系統整合方面掌握更多主動權,並提升智能手機的整體研發效率。

不僅自研手機系統中各功能塊的芯片,蘋果很可能還在進行着這些芯片的集成研發工作,也就是將ap、基帶、射頻前端(rffe)芯片集成在一個soc中。目前來看,這樣的工作難度不小,但如果能夠成功,則可以大幅提升手機系統集成度,並降低功耗,這樣,就可以在手機內部添加更多應用功能模塊,給智能手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

實際上,將ap、基帶、射頻前端芯片集成在一起並不是蘋果的創意,業界已經有多家廠商在嘗試了,典型代表是手機處理器大廠,如高通和聯發科。

01

手機芯片集成度不斷提升

作為手機芯片的兩大組成部分,處理器和射頻前端各自的集成度一直在提升。

射頻前端主要包括濾波器、功率放大器(pa)、射頻開關(switch/tuner)和低噪聲放大器(lna)。其中,濾波器和pa是射頻前端的兩大核心元件,分別佔市場價值的47%和32%。

基帶芯片是用來合成即將發射的基帶信號,或對接收到的基帶信號進行解碼,具體來講,就是把音頻信號編譯成用來發射的基帶碼,或把收到的基帶碼解譯為音頻信號。基帶芯片還負責地址信息(手機號、網站地址等)、文字信息、圖片信息的編譯。手機支持的網絡制式則是由基帶芯片模式決定的。

設計基帶芯片的技術門檻很高,且研發周期長,這是因為它涉及多種網絡制式(不同國家和地區,3g/4g/5g的網絡制式標準不同)和協議標準,基帶設計師團隊需要對這些標準和網絡制式非常了解,並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只有具備這樣的知識儲備和設計能力,做出的基帶才能應對蜂窩網絡中各種複雜的標準和信息模式,分門別類地進行處理。可以說,在所有手機芯片中,基帶的設計難度是最高的,這也是蘋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研發基帶芯片多年,但一直沒有能夠實現商用的原因所在。

射頻前端的集成

早些年,射頻前端的四大組成部分都是完全分立的,隨着技術的進步和市場應用的發展,集成度不斷提升,現在都可以集成在一個模組裡邊,且模組的集成度和小型化水平還在不斷提升。

還有一點很重要,手機中的射頻前端包括多個功能塊,有的負責蜂窩移動通信(3g/4g/5g)、有的負責wifi、藍牙、gps等通信,每個功能塊都是獨立的,需要不同的濾波器、pa、射頻開關等芯片,這對集成度的要求更高了,集成難度也在增加。

當下,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蘋果,利潤率都不高,這樣,在成本和性能之間進行權衡就成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射頻前端的模組化程度與機型定價相關,中高端手機的集成度就高,而中低端機型受限於成本,模組化程度不高。

以上討論的是在sub-6ghz頻段內,這是全球大多數5g網絡採用的頻段。而在美國和日韓一些地區,還採用了更高頻率的毫米波頻段,這種蜂窩網絡制式的手機,對射頻前端集成度的要求更高,除了濾波器、pa、射頻開關和lna,還把天線集成進了射頻前端,這就需要用到aip(antenna in package)封裝工藝。aip很好地兼顧了天線性能、成本和體積,與分立式天線架構相比,aip具有電路排布面積小的優勢,另外,天線到射頻端口傳輸路徑短,減少了信號傳輸損耗,有助於提升發射端效能並可改善接收端的信號質量,也能降低組裝成本。

通常情況下,毫米波aip模組內集成了陣列天線、射頻前端、射頻收發器和電源管理芯片,幾乎涵蓋了除基帶芯片以外的所有通信元件。

基帶與應用處理器的集成

基帶芯片是手機處理器之一,隨着智能手機的興起,只有基帶是不夠的,需要應用處理器去處理越來越多的多媒體信息(視頻、圖片、音樂、遊戲等)。以前,基帶和應用處理器多為分立結構,近些年,隨着製程工藝水平的進步,以及應用對集成度要求的提升(高集成度可實現高傳輸效率,低成本,簡化手機電路設計),越來越多的廠商將基帶和應用處理器集成為一個soc,並佔據了市場的主流,代表企業是高通、聯發科、華為、三星和紫光展銳。當然,這種soc不止包含基帶和應用處理器,還有其它功能組件,甚至相關的電源管理電路也集成進去了。

基帶與射頻芯片的集成

如前文所述,基帶芯片廠商正在向射頻前端、天線領域延伸,目標是提供一體化通信解決方案,以提升集成度,降低功耗,並為手機應用發展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

傳統射頻前端芯片廠商,如skyworks、qorvo、broadcom、murata等主要聚焦在sub 6ghz市場,與它們相比,基帶芯片廠商在毫米波aip模組方面具備優勢,具體表現在:一、由於毫米波極易衰減,毫米波aip模組對廠商的綜合射頻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帶與aip模組在設計上的適配,可以提升毫米波通信效率;二、aip模組內集成了收發器,而基帶廠商擅長設計收發器,因為收發器與基帶緊密相關;三、毫米波射頻前端芯片工藝差異較大,傳統射頻廠商積累的優勢有所削弱。

設計和製程工藝壁壘

射頻前端屬於模擬器件,在設計過程中涉及大量know-how,不同頻段的芯片需要大量時間進行研發和調試,另外,射頻前端芯片種類繁多,不同器件之間差異很大,比如濾波器分為saw、baw、ltcc濾波器等。

射頻前端電路設計很複雜,還需要考慮載波聚合、mimo、多頻pa等因素的影響。

要讓射頻前端芯片具備良好的性能,就需要設計與工藝緊密結合,設計師對工藝的深刻理解至關重要。射頻前端芯片採用特殊製造工藝,如gaas、soi、表面聲波、體聲波等,工藝壁壘較高,pa多採用gaas、cmos工藝,開關採用soi工藝,這些芯片的晶圓代工比較成熟,只要與下游代工廠維護好關係以保持產能供應就可以,但對於濾波器來說,主要採用saw、baw特殊工藝,市場上沒有理想的代工廠,相關廠商都是idm。

射頻前端芯片涉及工藝如此複雜,要將基帶和射頻芯片集成在一起(也就是將數字芯片和模擬芯片集成在一起),難度可想而知。

02

廠商動作

雖然難度很高,但迫於應用發展對集成度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各大手機處理器廠商都在將基帶、ap和射頻前端集成在一起方面努力嘗試着。

過去這些年,高通、聯發科等廠商紛紛布局射頻前端業務,例如:高通於2014年收購了cmos製程工藝pa廠商black sand,2016年與tdk成立了合資公司rf360,拓展射頻前端產品;聯發科於2019年增資當時中國大陸最大的pa公司唯捷創芯;展訊在2016年與射頻前端公司銳迪科合併,並改名為紫光展銳。

2019年2月,高通在發佈其第二代5g基帶芯片驍龍x55的同時,還推出了一套完整的5g射頻前端解決方案,其中包括與驍龍x55配合的qtm525毫米波天線模組、全球首款5g包絡追蹤解決方案qet6100、集成式5g/4g功率放大器和分集模組系列,以及qat3555 5g自適應天線調諧解決方案。

毫米波aip方面,目前,該市場主要被高通佔據,三星、聯發科、紫光展銳、蘋果等廠商緊隨其後,預計未來份額將逐漸提升。從毫米波aip市場發展情況來看,預估未來將被基帶芯片廠商壟斷。

03

結語

為了提升手機芯片集成度,掌控差異化競爭優勢,無論是處理器廠商,還是射頻芯片廠商,都在各自領域努力提升產品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手機處理器廠商還想更上一層樓,欲將基帶和射頻前端芯片集成在一起。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基帶+射頻芯片的soc方案實現起來非常困難,尚無商用案例。因為這裡邊涉及到太過複雜的數字和模擬芯片設計和製程工藝問題。高通、聯發科等頭部手機處理器企業仍處於基帶+射頻前端芯片模組化發展階段,距離集成為soc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而作為後來者的蘋果,雖然其a系列應用處理器在市場取得巨大成功,但自研基帶芯片困難重重,預估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能商用,到那時,要想將wi-fi、藍牙等射頻功能集成進去,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