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外媒發佈了全新Model Q的消息,煞有其事的發佈了Model Q的造型圖,並且表示這台車將會賣到2.5萬美金。
按照特斯拉比蘋果更高的保密機制,我是完全不相信這種蹭流量的新聞,因為即便是在特斯拉中國區工作的內部員工在Model Y上市的前一天,都不知道第二天有這台車上市的消息,更何況是大單品規劃這種能夠決定股價、市值走向的事件。
所以大概率這又是一個蹭流量的路邊社消息。
雖然這一波Model Q上市的消息大概率有假,但我仍然相信比Model 3更便宜的特斯拉即將在2023年登場,它有可能不叫Model Q,也有可能不叫Model 2,但一台比Model 3價格更低、設計和更加超前、技術更加具有感染力的車型一定會登場。
因為在大約4年前,馬斯克就表示特斯拉將會推出一台定價在2.5萬美金的車型,用來以更瘋狂的速度搶奪傳統市場份額。
按照規劃,這台2.5萬美金的特斯拉將會在2021年登陸市場,但因為製造工藝、工廠布局等多方面原因,2.5萬美金的特斯拉沒有出現,在2022年年末,馬斯克再次表示這台車可能真的要來了。
事實上,按照現在的Model 3定價基礎來看,23萬的定價已經摺合3.4萬美金,相比於過去5萬左右的定價已經有了大概30%左右的降幅。
定價降低是因為毛利率提升,一方面Model Y的出現讓銷量暴增,同平台車型能夠有效均攤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特斯拉的軟件、服務綜合盈利有效提升,V3快充、FSD以及軟件售賣服務隨着銷量的提升有了更好的收入來源。
特斯拉一再表示可以不通過賣車的方式賺錢,在他們看來賣車賺錢是低等級的盈利模式,通過芯片產業的發展、軟件產業的豐富化,改變自身盈利模式。
生產比Model 3更低平台的車型,一直是馬斯克的目標。
對於特斯拉來說,從S X到3 Y的進化方式,不是通過降低產品品質的方式來降維生存,而是通過有效控制產品尺寸,通過技術升級的方式,讓產品定價更趨於合理化,來銷售更低價格、同樣品質車型來挑戰消費慾望。
其實從使用感受上來說,你會發現當年賣到90萬的Model S和今天不到30萬的Model 3,其實在綜合使用感受上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甚至技術迭代之後的Model 3在綜合科技感上更好一些。
所以說,馬斯克提出的更低平台造車方式,未必指的是「更入門」的車型,根據市場推測表示,特斯拉可能會推出尺寸稍小,但空間不變、智能感更強、製造方式更新穎的車型來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2.5萬美金在美國市場的定價已經遠遠低於雅閣、凱美瑞等車型,其實在美國市場定價已經和速騰相差不多。
特斯拉的定價基本上是全國統一化,因為工廠在上海臨港的原因讓國內擁有全球最低的定價權,這也意味着下一代特斯拉的價格將會超乎人們的認知極限。
新產品的設計理念是站在上一代技術成熟的基礎上,再一次的植入新的思維,比如說Model Y已經有了設計上的4680大圓柱電池、CTB車身一體式技術、300米以內全車線束、數據庫更好的FSD架構,以及更好的供應商系統。
這也意味着如果下一代的特斯拉一旦降到2.5萬美金,在國內市場只要能定到17萬左右,那麼挑戰的不僅僅是所有的新勢力,更是民用級燃油車品牌,包括長城、長安、本田、豐田、大眾在內的所有品牌都會被拖着走。
2022年,特斯拉在全球完成了不足150萬新車銷量,其實背後的超級工廠已經馬力全開,在產能沒有本質提升的情況下,一定會優先供給更能夠搶奪市場的新產品,就像Model Y出現之後,Model 3一定要被迫讓出產能一樣。
特斯拉的產能優先權是市場熱度,而不是產品價格高度,以市場發展潛力和品牌未來為主要發展方向,這才是特斯拉真正難以被超越的點。
所以說,無論下一代車型叫什麼,3/Y兩大車型都要退居二線,給新產品讓出產能,至於是什麼時候,還要看今年一季度的投資者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