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還得本地貨


1


美團的時間越久,越覺得很多人低估了美團。


你覺得美團是什麼,是團購平台?是一個送餐飲外賣的平台?一個服務電商?


都不是。


它其實是用戶身邊的「商品和服務的本地雲存儲方案」,也可以理解為現代版的空間戒指和召喚陣。


聽起來有點玄乎,但這裏面有兩個真實的故事,我之前在別的文章里也提到過。


一個是有一年楊梅季,我一個朋友想自己泡楊梅酒,攏共需要楊梅、罐子和酒。


她一開始先在電商平台下了三個訂單,結果楊梅先到了,罐子和酒還沒到;


又等了一段時間酒到了,她興沖沖把酒打開了,忽然意識到罐子還在路上。


再過幾天去取了罐子的快遞,結果楊梅已經壞了。


她和我抱怨,我說你怎麼不在美團看看。她一搜,發現上面說的所有東西美團上的本地商家都有賣,點外賣一兩個小時就能到齊。


另一個是我養了兩隻貓,叫老黑和老白,巨能吃+巨能拉。


貓砂和貓糧都是消耗品,而且很佔地方,不可能一次囤太多。


再說我買個大幾十斤重的貓砂,商家大概率不是發順豐,因為成本太高了。


正常情況下也需要五六天,但這幾天貓不可能不吃不拉吧?你敢不給它貓砂,它就敢自己找個乾淨地方就地解決,至於是不是你的床和衣帽間就不好說了。


我的解決方案,就是統統交給美團。


附近五公里內,有七家寵物用品店。


三家是同一個寵物店的連鎖,四家是獨立品牌,每一家我都在美團上點過它們的外賣。


時間久了,我對哪家店的貓砂選品好、哪家店的貓抓板更有優惠都了如指掌。


它們就在我生活圈的【本地】,所以可以很快送到。


但如果沒有美團,我可能永遠不會成為它們的顧客——因為我壓根不愛出門,而且也不可能提着幾十斤貓砂回家。


現在我依然沒見過它們中任何一個的門店長啥樣,但卻已經是它們的老客戶了。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個例,越來越多人發現了美團的零售屬性,開始習慣於用美團購買【本地供給】的商品。


美團解決的,是消費者需求的無限性和儲存空間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我們平時需要用到的很多東西,其種類和份量是不確定的,但住宅的空間卻是有限的。


看看自己幾萬一平米買的房子,把空間拿來堆滿大促的商品,挺虧的。


囤貨的根本原因,是你擔心有需要的時候沒辦法及時買到,不得不用空間來買安全感和確定性。


但你在美團買,任何時候有需要,今天之內甚至一小時內就能出現在家門口。


美團零售的價值,在於把所有本地商家的庫存都變成了你的雲倉庫,你可以隨時取用,即時滿足。


2


當物流的即時性做到一定程度,配送的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量變是會產生質變的。


習慣了美團的【所見即所得】,消費者的很多購物習慣乃至思維方式都會被顛覆,並且從根本上改變生活方式。


過去很多消費者都會有一個思維定式,線上買的東西就是要等,所以一些關鍵需求只能在線下解決,畢竟這些關鍵需求真的等不了,就是必須要即時滿足。


需求本身也在隨時間而變化,如果做不到即時,其實也就沒有意義了。


比如我現在需要買口罩,到電商上買不知道要等多久,這種不確定性非常折磨人。


商家今天發貨,物流明天攬收,一路經過很多城市,跨越半個中國,每一次等待都是以天來計算。


你不知道中間會耽擱多少天,也不知道等它到的時候你還需不需要。


因為這依賴中間的每一個物流節點。


這不是在買東西,這是在談戀愛。


但其實這些物資的供應,或許在你家幾公里外的醫療設備店裡就可以滿足。


如果沒有美團,你要麼到處打聽當地哪裡有賣你要的東西——而且還不一定能找到,因為地圖上只會有這個店的名字,搜不出來他們賣什麼、還有多少件庫存——最後還得親自出門去買。


要麼就接受現實,耐心苦等電商給你發快遞,總之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但有了美團,你可以哪條路都不選,在家等就可以了。


我的美團頭像是一個端着碗拿着筷子等的熊貓頭,每次下了單我就喜歡在美團上看騎手的行進路線,終點有一個熊貓頭眼巴巴地等。


看着路線你可以明確知道騎手到哪了,還要多久能送達——雖然也要等,但通常是以多少分鐘來計算。


知道他在哪,就心裏有數,不會急,更不會慌。


但你選擇電商,整個鏈路太長了、環節太多了,於是出風險的概率也就更大了。


從你下單到發貨,到物流,到各地中轉,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讓你之前所有的等待白等。


甚至可能它就卡在了你這個城市的中轉站,但就是最後這幾公里,硬是送不到你手上。


尤其是這兩年,我已經太多次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怪商家嗎?不怪。


怪物流嗎?也不怪。


當你馬上就要的時候,美團就是唯一的【確定性】和【即時性】。


3


美團帶來的改變,不僅是在用戶的生活方式上,更在於給了本地商家和本土品牌一個蛻變的機會。


過去的本地商家和本土品牌在面對那些網店和大品牌的時候,一直有一個【本地悖論】:


人流量大的門店房租貴,於是東西不得不賣得很貴,不如電商划算;


房租便宜的門店位置偏僻,消費者根本就找不到在哪,還不如網購方便。


流量成本拼不過,購買體驗也拼不過,哪哪都是劣勢。


所以很多本土品牌東西再好,也沒機會做大,走不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但美團的存在,就完美地解決了這個【本地悖論】——


本地商家在上線美團後,相當於重構了一個附近的流量場,等於二次選址。


美團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本地流量集散地,無論是住在城南的居民還是住在城北的消費者,都會在美團上瀏覽同一座城的商家,而且「不問西東」。


比起請腰鼓隊招搖過市,或者找學生兼職派一天傳單這些傳統的線下宣傳方式,年輕人可能更容易在網上發現這些身邊小店。


在購買體驗上,美團也幫本地商家贏下了這個戰場。


在電商平台上買網店的東西,等快遞送達,優點是不用自己花時間,缺點是等待時間長;


自己到本地商家買,優點是等待時間短,缺點是需要自己花時間。


但通過美團買本地商家的東西,既不需要自己花時間,等待時間又比電商短。


同樣的,本土品牌也可以藉著美團的力量收攏當地的零散需求,聚成一股合力,並最終實現【走出去】的目標。


這就相當於為那些本地商家和本土品牌,硬生生造出了一張籌碼,讓它們有了和大品牌和網店掰手腕的能力。


現在即使不說大佔上風,起碼也是有來有回。


舉兩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是我身邊有個安徽淮南的朋友,最近在朋友圈發了個鮮奶照片,叫「益益牛奶」。


這是個在安徽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她說小時候常喝這個牌子的奶粉,本以為是時代的眼淚,沒想到這幾年街上竟然出現了很多益益鮮奶。


按理說奶茶店是割韭菜重災區,任何開店的生意人,沒在奶茶店上虧過錢都不好意說創過業。


但益益牛奶居然在當地開了很多家奶茶店,甚至因為店裡賣的都是用本地乳場的鮮奶調製的乳飲,利潤率比之前的盒裝奶還高出一截。


從商業上看,這是一種很奇特的反潮流現象。


因為牛奶飲品這樣的快消品,在過去很長時間裏,都是反向來的:


全國性品牌不斷在各地佔有本地區域品牌的市場。


例如,可樂、涼茶和牛奶,都是全國性大品牌不斷吞食市場。


和這些大品牌相比,本地區域品牌沒有資金體量和規模優勢,他們唯一的特色就是「本地化」。


比如說牛奶,全國性大品牌的牛奶在產品研發、成本控制上已經做到了極致,而本地乳企的優勢只有一點:


新鮮。


所以如果有一種模式,能把本地品牌的「新鮮」優勢不斷放大,它們就有機會硬生生地搶回市場。


益益乳業的官網信息顯示,


它們在淮南本地就擁有牧場,鮮奶從牧場到工廠只要30分鐘。放到店裡製作奶茶或者變成鮮奶,美團送到消費者手中,也只要30分鐘。


你大品牌再厲害,我直接在當地養牛,你怎麼和我比更快更新鮮更懂本地居民口味?


在鮮奶這個賽道上,本地品牌才是唯一的神。


本地的「近」和外賣的「快」,意外給本地區域品牌創造了新機會。


不光在內地小城有用美團亂殺的本地商家,就連遙遠的內蒙古牧區,本地商家們也在用美團賣當地特有的【年貨】。


牧民們會在美團上買羊群過冬必備的【羊舔磚】,這東西可以為羊補充微妙元素,幫它們安然度過草原零下30度的冬天。


在冬天用牛羊糞取暖時,會產生大量煙塵,牧民們也已經習慣了在美團上買防抖、防霜的特製【引風機】,將煙塵排出蒙古包。


美團和美團上那些奇奇怪怪的本地商品,以一種【乍一看很奇怪,但想想又很合理】的形式融入了牧區,也融入了牧民們的生活中。


4


【本地】的重要性,其實是跟着時代變化的。


在前電商時代,商品種類還不算多,供應也不算充足,消費者首先考慮的是【有沒有】的問題。


那也是實體店最興旺的年月,一家老小出動去逛街買東西是常有的事情,【大採購】甚至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家庭儀式。


在電商時代,消費變得越來越輕量級,【選擇多不多】成為了更重要的事情。


商家甚至不需要有一個實體的門店,當然也就更不需要紮根在本地。


但那個時候,消費者還是等得起的,等一個包裹等十天半個月都是常有的事情。


因為這個時期的消費者會下意識把線上購物和線下購物在心理上區分開來,只有本來就不急的東西才會在網上買。


但現在已經是後電商時代了,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從記事起就在網上買東西,反過來說,他們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線上和本地本來就不應該是涇渭分明的。


憑什麼我在網上買的東西要等這麼久?


憑什麼我不能所見即所得?


現在,大家糾結的是【快不快】的問題。


而且這並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


電商做不到的事情,即時零售可以輕鬆解決。


美團特有的【本地供應】,不但能把空間上的【近】轉化為時間上的【快】,並且兼具了線上購物的豐富度和順滑體驗。


它比電商快很多,又比出門去門口小賣部買方便很多、可選範圍也大得多。


居住地的五百米之外,五公里之內,是屬於美團的領域。


其實美團這個企業非常有意思,無論是企業自身的方向還是在用戶心中的定位,都經過了多次轉變,最終才進化為了今天這個樣子。


一開始是團購,然後是餐飲外賣,再到可以【送萬物】的即時零售,乃至把本土品牌賣到全國的社區零售體系。


但無論怎麼變化,美團最重要的資產,也是它最不可替代的屬性,還是【本地性】。


這種對本地的經營,甚至讓它變得不那麼像一個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的核心應該是零成本或低成本復刻和輕資產,但美團在每一個城市的商家和騎手都是獨立運營的,上海的騎手不可能送北京的外賣,美團也不可能只靠線上來管理龐大的騎手團隊。


從這個角度看,比起互聯網公司,美團更像一家把互聯網玩明白了的零售公司。


隨着時代演進,【本地】正在重新成為消費的主角。


或許,這也將是一個改變我們生活的契機:


只有讓居民生活圈附近的商家、紮根在本地的品牌有更多站在舞台中央的機會,那些已經被淡忘的生活煙火氣,才會逐漸回到我們身邊。


生活,從未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