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之流為何能大行其道,這背後隱藏着深意

互聯網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地方,也是一個造神毀神的地方。人們在互聯網中最喜歡關注的就是爭議,名人之間的爭議更是大家追逐的熱點。

司馬南的在互聯網中開創了一個先河,他通過開撕其他人迅速獲得流量,並將這種模式持續做大,形成了一條龐大的愛國生意產業鏈。

其實在司馬南開撕柳傳志之初,平台方面也很謹慎。不知道司馬南突然對一位德高望重的企業家發起攻擊,會不會引來監管,結果並沒有。於是平台對司馬南敞開了流量,默許這種開撕行為。

對普通大眾來講,有什麼比看名人開撕更過癮的呢,尤其是沉浸在愛國的氛圍里開撕,更能讓人身臨其境,沉浸式的享受一把開撕名人的體驗。很不幸的是柳傳志成為第一個目標。

對於司馬南來講,可能並不是刻意針對柳傳志,可是觀察了一圈實在是沒有更合適的人選。要麼就是對方背景太強撕不動,要麼就是對方名氣太小撕起來沒感覺。翻來覆去即將退休的柳傳志最合適。

司馬南一口一個老柳親切地喊着,一邊用刀子呲呲地往裡捅。捅的時候要掌握好分寸,既能讓觀眾們看到鮮血直噴,又不能把他捅死。一旦捅死了就沒有這麼好的目標了,老柳得長期拿來捅,這是流量的保證。

對平台方來講,僅僅有一個正義化身司馬南還不夠,需要不同的聲音來和他進行對罵,這樣產生的關注度更高。於是各種揭露司馬南黑料的人也冒了出來,平台也繼續了足夠的流量。

於是乎平台方、司馬南和其他反對他的人都能從中受益。平台因為用戶人數的增加,廣告收入和公司估值水漲船高,司馬南每期視頻都能得到海量播放,平台會給大量的分成,罵司馬南的人也能分一杯流量的羹。


司馬南有幕後老闆對其進行運作,他只負責內容輸出,剩下的選題、材料收集、話題選擇都有替他完成,這是一個系統的工作。依靠罵司馬南生存的大部分都是個人,賺點零花錢而已。

他們天天關注司馬南的言行,一旦發現可以放大的點就會拿出來說事,以此獲得流量賺取收益。

司馬南對此也心知肚明,他對自己的黑歷史如數家珍,並不渴望為自己平反。所謂的道歉也並不是真心悔過,只是想維持人設不倒,繼續經營這門生意。

司馬南對於自身揭露的社會問題,也不期盼有關部門會進行查處。有關部門的信息靈敏度比他強多了,要辦柳傳志和莫言早就辦了,還會等到現在?

互聯網這出大戲,各路演員演得很認真,觀眾們看得也很認真。大家在觀看錶演的時候要控制好情緒,不要過分地投入,自得其樂各取所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