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里的「中國活力」|「物超人」時代來臨

央視網消息:《數據里的「中國活力」》系列報道,我們今天(9月29日)來關注移動物聯網。工業和信息化部剛剛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16.98億戶,而我國代表「人與人」連接的流動電話用戶數為16.78億戶。這個超越意味着我國正式進入「物超人」時代,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

據了解,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物聯網絡。其中,支撐低速物聯網業務的窄帶物聯網基站數量已達到75.5萬,支撐中高速物聯網業務的4G、5G移動網絡基站數分別為593.7萬和210.2萬,能滿足各種類型的物聯網應用需求。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全球佔比超過70%。

目前,我國移動物聯網應用已經形成車聯網、公共服務、零售服務、智慧家居4個億級應用,以及智慧農業、智能製造、智慧物流3個千萬級應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到2030年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百億級規模。

物聯網「無處不在」賦能千行百業

提到「物聯網」,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物聯網究竟是做什麼的?和我們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其實,物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家庭水、電、氣遠程管理是移動物聯網應用最廣的領域。在濟南能源集團燃氣綜合運營調度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智慧燃氣管理平台能實時查看管理全市近50萬塊物聯網燃氣表。

物聯網燃氣表內置通信和計算控制模塊,具有數據傳輸和分析功能,能自動採集數據,實現遠程抄表、實時計費、在線充值、自動報警、遠程控閥等多種功能。

江西樟樹市吳城鄉塘下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今年啟用了生態農林監測系統,系統的物聯網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土壤中的銅、鉛、鉻等重金屬元素的含量,並及時發佈預警。基地還同時配套了水肥一體、智能氣象、病蟲害防控、產品溯源等物聯網設施,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實時監測空氣濕度、病蟲害、土壤酸鹼度等指標。

在江蘇無錫經開區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區,這個叫作「超眼」的物聯網系統,讓車輛和道路能夠互相感知交流。「超眼」集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傳感器於一身,在行駛中通過自主探測和雲端下發的實時交通數據,車輛能提前感知紅綠燈信息、行人、交通標誌和其他交通工具,主動引導車輛及時響應,實現車路協同自動駕駛。

物聯網改變「中國製造」

我們說物聯網賦能千行百業,其實它帶來變化最大、最深刻的可能就是和製造業的結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探訪兩家工廠,看看當物聯網遇到中國製造,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走進湖北武漢這家服裝企業,十多個訂單正在生產線上同步生產。由5G網絡、人工智能影像、大數據系統等共同搭建的物聯網體系,讓管理人員通過辦公區的這面大屏幕,就可以對每個工位、訂單、設備進行實時查看和管控。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受電商和消費年輕化的影響,顧客對服裝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但是物聯網介入生產,客戶需求直達生產端,讓企業在生產大訂單的同時,無縫銜接小訂單,而又不影響生產效率。

在河北寧晉的一家光伏科技企業,智慧型引導運輸車在生產車間內來回穿梭,銜接着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各個環節,基於5G技術的物聯網運用,讓企業的智能製造不僅僅體現在生產環節上的智能運輸,從原輔料採購入廠到上線生產,從成品入庫到發貨出庫,人、機、料等多源數據在物聯網中得到集成處理,看到的是不同生產設備的互聯互通,看不到的是數據感知、採集、分析、處理的一體化管控。

依託物聯網帶來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這家光伏企業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14%。當地政府部門也在鼓勵引導更多企業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一步集成智能裝備和信息系統,形成現代化的製造體系。

物聯網產業迎來發展機遇

「物超人」意味着移動網絡從服務人和信息消費,進一步發展到服務千行百業,讓「萬物互聯」的願景真正成為現實,標誌着我國正引領全球移動物聯網生態體系的發展,也給相關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廣東東莞松山湖,這家物聯網傳感器企業的負責人正和同事調試即將交付的可視一鍵式緊急報警裝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從去年就提前布局物聯網相關產品生產研發,加大物聯網與AI融合技術開發。今年以來營收增長直線上升。

這個實驗室正在測試新研發的列車輪對在線監測系統,它主要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收集和共享數據實現對列車行駛安全的檢測。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以往該設備進口價格高達30多萬元人民幣,現在成本只有原來的六分之一。

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物聯網支出超過1500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中國物聯網支出將接近3000億美元,基本實現5年翻番,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