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的封鎖,中國科技發話在2025年前實現芯片自給率70%以上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可以說任何一家廠商都無法獨善其身,特別是在芯片半導體這種領域,背後涉及的產業鏈遍布全球。就算是光刻機巨頭ASML背後的60%核心技術也是來自美國。

而我國在這幾十年時間裏,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在科技領域。但大部分行業都是建立在「進口技術」之下,言外之意就是過度依賴國外核心技術,沉醉於「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大環境下。這也導致今天被老美全方位卡脖子,遏制了我們前進發展。

來到今天這個互聯網數字化時代,芯片可謂是「人類社會的結晶」,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芯片的存在,以至於被稱之為「工業的糧食」。而美方也憑藉著強硬的技術,掌握全球科技霸權,以此作為斂財甚至達到某些目的的手段。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方打壓華為,這背後也是因為華為的5G技術已經走在了它的前面,影響到美方的「發財」。以至於公開抹黑華為,同時還拉攏其他盟友抵制。甚至多次修改芯片規則,在芯片半導體領域全方位封鎖華為,所有涉及美國技術的廠商都無法正常與華為合作。

其實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一直都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點,美國作為一個在二戰以後就獨步全球的大國,是擁有着絕對的實力與自信在全球範圍內「橫行霸道」的,但是近年來,中國卻成為了一個崛起非常迅速的國家,建國以來短短的70年間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然也成了美國口中的「心腹大患」,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終將會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今天我國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確實落後於國外,ASML光刻機已經來到了3nm工藝製程的水平,而我國光刻機巨頭上海微電子還停留在90nm的工藝製程。也有專家表示:我國想要突破10nm以內,起碼還需要個十年八年的時間,短期內是無法追趕的。

在以往,ASML對於美方的指揮可是言聽計從,甚至還要把總部搬遷到美國。但隨着時間不斷往前推移,特別是進入2022年之後,ASML開始意識到問題所在,因為華為遭到美方三輪打壓後,不僅沒有倒下,反而喚醒了眾多廠商走上研發之路。中國科技也發話要加快投入光刻機卡脖子難關,儘可能在2025年之前實現芯片自給率70%以上。

同時華為、小米阿里等廠商也開始不斷投資國內芯片半導體廠商,就是為了能夠儘快打造一套100%國產化的供應鏈。這一刻,ASML必然是坐立不安的。看到中國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熱火朝天研發,甚至這研發勢頭還「蔓延」給其他國家,這樣下去,ASML不僅失去了市場,還有可能被追趕。

隨着中國軍事實力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國強大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隨着中國的發展,很多國家開始逐漸了解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不一樣的政策,不一樣的態度,不一樣的文化不斷吸引着外來客,但與之同時而來的,還有西方的忌憚,到現在已經演變成一種恐懼。

我們要明白美方這斷供的EDA軟件是GAAFET結構,說白了就是2nm、3nm等先進工藝製程的,目前能夠在這些領域發展的只有台積電和三星。可見,今天不僅台積電無法自由對中國大陸廠商供應,連高通、ASML、谷歌ARM等廠商都無法自由出貨,還禁止眾多盟友無法向華為提供設備和產品,試圖置華為於死地。因為我國如今在芯片設計水平還在5nm,所以要到2025年之後才會突顯出封鎖的影響來。從目前來看,老美這一步也是在防範於未然。

或許很多人不了解芯片的設計的重要性。前段時間老美就對我國的3nm EDA設計軟件進行封鎖,這背後就是害怕我們提前突破先進制程的芯片,所以才會在設計層面提前封鎖。芯片設計相當於造房子的「圖紙」,而EDA軟件相當於建築師手中的「畫圖軟件」。所以老美就是想要在根本上阻止「建築師」畫圖,從而遏制我們的芯片發展。

但是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美方的「封鎖思維」早已經不再適合,說白了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畢竟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廠商無法自由出貨後,意味着失去了這位大客戶。

當然了,對於美方的封鎖,任正非也是早已料到。因為當今時代,EDA市場被楷登電子、新思、西門子三大巨頭所壟斷,所以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很早就開始投資國內半導體廠商,試圖打造一條100%國產化的供應鏈。

說白了,美國三番四次的封鎖,只是在逼迫中國「走上梁山」,正所謂壓力越大,動力越大,何況屬於美國霸權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中國崛起也成為不爭的事實。只要國產廠商加大力度投入自主研發,堅持創新,咬定青山不放鬆,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夠突破難關,實現真正的國產化。

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突破難關。那個時候中國就不止是一家華為,而是成千上萬家華為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高舉着國產大旗。

當然了,美國的封鎖遏制後,我國廠商短時間內或許受到重創。但從長遠目光來看,這是一件大好事,一方面可以喚醒眾多國產廠商,造不如買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想要站在全球化舞台上不被絆倒,就必須要擁有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是推動國內廠商全方位走上自主研發,而且遠不止手機行業。

在以往的EDA領域,我國還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一直都是依賴西方的技術。而今天,我們開始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是「彎道超車」,都意味着我們開始拋棄了傳統的「造不如買」觀念,開始繞開美方技術進行研發芯片製造。

在「量子芯片」領域,或許很多人不看好,但我國卻一次又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可行性,像之前我國自主研發的「九章一號」量子計算機原型,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新型超導量子技術突破,華為的量子芯片專利技術等都是很好的證明。

美國之所以針對中國科技企業,制裁對中國5G領域發展來說,非常重要的芯片供應,導致中國5G領域和科技發展一度被迫按下減速減,就是因為美國害怕中國的發展。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中國的起步比較晚,尤其是在美國等老牌帝國面前,中國發展根本沒有任何先行性。

在軍事領域或者是經濟領域都是同樣的道理,在美國開着戰鬥機進行狂轟時,我們的軍事還上不了天,在美國民眾優哉游哉的時候,我們的人民還在與溫飽作鬥爭。但是再看現在,當美國航母出現在南海地區挑釁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派遣轟炸機對其進行模擬攻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厲害之處不在於現在發展了多少,而在於一定時間之內,中國發展可以超乎想像。同時,也多得老美的封鎖打壓,加速了中國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的自主研發。從2019年開始至今,已經有超過9000家廠商加入到芯片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鬧。其次,進入2022年之後,僅僅是上半年我國芯片進口量就減少了290億顆,這都情況對於高通、英特爾、ARM等美國廠商來說無疑是「重大損失」。

畢竟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市場,如今自己無法自由出貨,硬生生把這大客戶阻擋在家門口,必然是苦不堪言。這也是為何外媒會表示:「零和博弈」思維已經不再適合這個全球化時代,美國過度打壓中國芯片半導體領域,只會加速中國研發速度,到時候損失的就不僅僅是美國廠商,而是整個歐美市場。

正如中國工程院吳漢明教授所說的:我們不應該一味停留在 14nm、7nm或者更多先進制程上,反而需要專註投入中低端市場,因為相對於高端的芯片,實現本土量產的28nm更為重要。

總的來說,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研發和創新,就一定能夠突破封鎖難關。畢竟我們手上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優勢,對於那些站隊美方,短時間或許會獲得補貼,但從長遠來看,卻失去了這位大客戶,甚至如果中國在2025年達到了芯片自給率70%,那麼就更沒有他們什麼事了。

其實在歷史上,我們的國家一直都是個實力強大的東方巨龍,在晚清沒落之前,我國的經濟水平一直都是世界前列,而且並不會像美國一樣控制欲那麼強,即使派出使者到處訪問,也都是尋求友好往來,連我們國家的很多先進科學技術都可以與其他國家交流,這樣愛好和平的泱泱大國,又怎麼會覬覦美國所謂的「全球霸主」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