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從農業大省到科技大省,再到科技創新策源地,安徽實現創新驅動新跨越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原材料和勞動力輸出省,安徽新時期面臨的發展挑戰在我國內陸地區具有普遍性。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

安徽的科研團隊十年間九次刷新量子操縱數量世界紀錄,推動我國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應用方向上均進入世界第一方陣,部分方面實現領跑

今年上半年,安徽國內生產總值躋身全國十強,增速居長三角首位。過去十年間,安徽國內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台階,實現了在全國各省市中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發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菁 徐海濤 陳諾

全面採用自主可控量子通信設備,光纖全長1147公里,可為政務、金融、能源、醫療等多行業提供數據安全服務……今年8月,全國規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在安徽合肥建成啟用,將推動共建長三角量子通信城際幹線網。

同一個月,地處安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重大突破,創造場強「相當於地球磁場90多萬倍」的新世界紀錄;安徽蔚來奇瑞的新能源汽車月銷量分別突破1萬輛和2.8萬輛,馬鋼研發的時速350公里高鐵車輪在兩列「復興號」上完成裝配即將投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原材料和勞動力輸出省,安徽新時期面臨的發展挑戰在我國內陸地區具有普遍性。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

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安徽對標世界一流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推進體制改革破除創新障礙,以科技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近十年來,安徽全省年生產總值從1.72萬億元增長至4.3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實現由全國「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安徽實現從農業大省到科技大省、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角色轉變,走出了一條中部地區創新驅動的跨越發展之路。

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湧現

「刷新塵封23年的世界紀錄!」8月,地處安徽合肥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創造出場強45.22萬高斯的穩態強磁場。

「新紀錄意味着人類操控磁場的能力達到了新高度,不僅讓科學家做研究時看得更准、更清晰,在醫療等多方面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中科院院士葉朝輝說。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百餘年來,全球已有約20項相關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據了解,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運行5年來,已支持海內外170多家機構在物理、化學、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開展3000多項前沿研究。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在我國,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對標世界一流攻堅關鍵核心技術,舉全省之力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

作為一個可用財力不算富裕的後發省份,安徽將創建國家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掛牌成立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全國第二個、中西部首個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台。新建穩態強磁場、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建成3個、在建4個、擬建3個、謀劃2個」大科學裝置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梯次發展格局,規劃的19.2平方公里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已現雛形。

堅持「四個面向」,對標世界一流,安徽凝神聚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千里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三大突破;研製「九章」「祖沖之號」系列量子計算原型機,讓中國量子算力領先全球;利用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創造1.2億攝氏度「燃燒」101秒的新世界紀錄……一批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湧現。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安徽注重「從0到1」的原始創新,將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在量子科技領域,從2012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製備八光子薛定諤貓態,到2021年研製出113個光子的「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安徽的科研團隊十年間九次刷新量子操縱數量世界紀錄,推動我國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應用方向上均進入世界第一方陣,部分方面實現領跑。

在強磁場領域,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使我國在該領域躍居世界五強,依託裝置取得「首次發現外爾軌道導致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重要科研突破,並衍生出掃描顯微成像、國家Ⅰ類抗癌創新靶向藥物等應用技術成果。

聚變能源領域,瞄準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範電站,「人造太陽」近十年來先後創造「2000萬攝氏度400秒」「等離子體1億攝氏度」「101.2秒穩態長脈衝」「1.2億攝氏度101秒」等世界紀錄,使我國在聚變能源研究領域躍居國際前列,並衍生出超導材料、質子醫療、氦製冷等多項應用技術。

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天下科技英才。安徽致力建設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正產生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以「人造太陽」大科學裝置為例,近十年來已有來自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4000多位科研人員前來交流合作。「我們的目標,是在中國點亮人類第一盞用聚變能發電的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說。

參會人員在合肥舉行的2021量子產業大會上參觀「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模型(2021年9月18日攝) 韓旭攝/本刊

全面深化改革 激活第一動力

瞄準抗衰老和抗癌藥物,創業1個月就獲得4000萬元投資,3個月形成50多人科研團隊,5個月收購一家細胞製備公司,7個月5層樓的研發中心投入使用……這是日前記者在安徽聽到的一個創業故事。

「我回國就是為了更好地踐行學術理想。」為了實現「消除衰老以及慢性疾病帶來的人間疾苦」之夢,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偉回國發展。他的研究路徑,是分析對比病患細胞和健康人群細胞的異同。這樣的研究至少需檢測上萬名患者,必須走出實驗室,引入市場力量。

2021年3月,中科大出台「賦權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一改傳統的「先轉化、再獎勵」模式為「先分田、後分糧」模式。熊偉帶領團隊於2021年底成立安徽科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投入近1億元建設研發平台,後續計劃投入4億元用於臨床研究。

「我們已建成針對衰老及癌症的多條科研管線,計劃每年收集檢測兩千人數據,加快推進新葯研發。」熊偉說。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近十年來,安徽直面科技創新的痛點、難點、堵點實施改革,出台新機制破解高校成果轉化難,創辦科技大市場化解成果定價難,完善金融體系解決企業融資擔保難。

有技術而缺資金,有發明專利無實物抵押,8年前成立的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度資金斷流。地方政府與銀行合作推出「創新貸」,通過股權、專利權質押等方式給予公司1000多萬元低息貸款,幫助它們跨越了創業初期的困難時期。

「得益於這樣的支持,團隊才沒有放棄、改行或賤賣股權,能夠始終堅持夢想。」公司創始人黃汪說。如今的華米公司,已成長為年營業額62.5億元、產品進入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可穿戴領域領軍企業。

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安徽勇做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不斷以制度創新激發第一動力。

2012年,安徽實施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的「中關村政策」;2013年,試點建設「創新型省份」;2016年,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如今,崇尚創新的氛圍、支持創業的體系已經在安徽形成。技術發明人或團隊,可以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70%以上;對於新型研發機構,建立「股權投資+政府基金+社會資本+產業化專項基金+風險投資」的多元化鏈式投融資體系支持。

為進一步發揮科技體制創新引領作用,安徽於2022年啟動建設「科大硅谷」,目標是到2025年匯聚各類優秀人才超10萬名,設立科創基金規模超2000億元,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

「『科大硅谷』是一個開放概念,根本動力仍在於制度創新。」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志說,這裡將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以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打造集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為一體的世界級創新之谷。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高大寬闊的廠房一眼望不到頭,起重吊機空中穿梭,軋鋼履帶火花四濺,一件件嶄新鋥亮的車輪整裝待發……這是記者日前走進中國寶武馬鋼集團馬鋼交材廠房看到的場景。

作為安徽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馬鋼今年研發的時速350公里「復興號」用高鐵車輪完成批量生產和發貨。

「創新不是口號,是植入思想的意識,是對工作永不滿足的追求。」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馬鋼集團馬鋼交材高級技師沈飛介紹,一節高鐵車廂重五六十噸,每一對車輪需長期承受十幾噸的往複循環壓力。馬鋼聚力研發高鐵車輪近十年,突破一批「卡脖子」難題,產品在穩定性和輕量化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安徽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被譽為「中國銅工業的搖籃」。近十年來,這家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均超過10億元,產品成為新能源汽車、5G通信等領域的基礎材料,傳統重工業靠科技煥發新生機。

記者在銅陵銅冠電子銅箔有限公司看到,一張張薄如蟬翼、滑若絲綢、亮似鏡面的銅箔,從生產線下來後直接打捆運走。

「這些銅箔是銅基新材料產品,最薄能做到4.5微米,是髮絲直徑的1/15,市場供不應求。」該公司總經理甘國慶介紹,銅陵先進結構材料(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已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樣的產業集群安徽有4個。

銅、鐵、煤炭……安徽傳統產業以資源型為主,被形象地稱為「銅牆鐵壁」。進入新時代,安徽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構建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標識的現代產業體系。

長鑫存儲為代表的動態存儲芯片產業、以京東方為代表的新型顯示產業、以蔚來和奇瑞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人工智能與製造業融合產業組成的「芯屏汽合」,集成電路、白色家電等面向消費終端的現代製造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組成的「集終生智」,正成為安徽產業的新特徵。

今年夏天,安徽長豐縣的比亞迪汽車合肥生產基地門外每天人頭攢動,前來應聘者絡繹不絕。未來,這裡將吸納六萬餘名產業工人。

在40多公里外的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蔚來汽車第二先進制造基地生產線已全線貫通,今年三季度將正式投產。整個園區建成後,將具備年產100萬輛智能電動汽車的產能,規劃年產值達5000億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爆髮式增長,產量同比增長9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原始創新開新路,安徽開闢出一批產業發展的新賽道。

「有了這個新技術,手機通話、傳信息安全多了!」7月,合肥市民王女士的手機裝上特製的Sim卡和APP,成為全國使用「量子密話」量子保密通信服務的第32萬名用戶。

據悉,這款由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安徽孵化出的創新產品,也成為全球首款規模化的量子通信民用產品。

致力於信息安全的量子通信,能使算力實現指數級提升的量子計算,可將探測精度從微米級提升至「原子級」的量子精密測量……在合肥高新區的「量子大街」上,以芯片、軟件、行業標準、商業模式為內容的量子產業鏈正在形成。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捨、久久為功。近十年來,安徽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742家,增長到2021年的11368家,製造業增加值、數字經濟增加值均超過1萬億元。

加快融入長三角 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科學裝置助力創新藥物研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化學測量學」……8月下旬,長三角醫藥創新發展聯盟(安徽)在合肥揭牌成立,來自長三角多地的學者、企業家、產業園區負責人聚首聊創意、談合作、謀產業。

2019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關鍵詞,安徽發揮科創優勢加快融入長三角。

跨越省界攜手科研。安徽合肥和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化「兩心同創」,協同搞科研合作、成果轉化。聯合搭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3個、大型科學儀器超4萬台(套)。

重大任務合力攻關。面向國家需求,安徽積極推動長三角聯合攻關計劃布局,實施省級長三角聯合攻關項目63項,多項聯合研發成果已在高端微電子封裝、郭守敬望遠鏡等領域應用。

2022年7月,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取證試飛。在這背後,長三角一體化提供了重要助力。其中,安徽的江航飛機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大飛機提供了機組和旅客氧氣系統。安徽應流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未來表面技術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進入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

「以『科創+產業』為引領,安徽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與滬蘇浙合力將長三角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介紹,今年上半年,安徽從滬蘇浙吸納科技成果788項、成交額約92億元,向滬蘇浙輸送科技成果713項、成交額約59億元。

一體化開創新格局,長三角湧現新機遇。滬蘇浙皖加快一體化,安徽經濟總量佔4省市比重,從十年前的14.4%提高到如今的15.6%。2021年,安徽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7%,較2012年提升10.9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對規上工業利潤增長貢獻率達到61%,經濟質量明顯提升。

今年上半年,安徽國內生產總值躋身全國十強,增速居長三角首位。過去十年間,安徽國內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台階,實現了在全國各省市中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發展。

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安徽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制勝關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全國大局多挑擔子、多作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