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務農」,拼多多是認真的

8月29日,拼多多成為資本市場熱議的焦點。

在2021年以前,投資者們爭議的話題是,拼多多能否從虧損轉向盈利;2021年之後,話題變成拼多多的盈利能否持續。隨着29日二季度財報發佈,拼多多股價猛漲了14.71%,市面上開始流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評價,原因是在電商行業普遍面臨景氣度焦慮的二季度,拼多多維持了高增長能力。

其中,拼多多二季度的營收額是314.4億元,同比增長36%,營業利潤為86.972億元,同比增長335%,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營業利潤為105.42億元,同比增長231%。對比彭博的一致預期,拼多多的營收額應當為236.24億元,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營業利潤應為41.95億元。這意味着,拼多多業績大幅超過預期。

作為國內頭部的電商平台,拼多多的營收增速同比有所放緩,這契合了電商行業整體滲透率放緩的市場趨勢,但表現出更強的盈利能力。值得深究的問題是,拼多多的錢從哪來,花到哪去?

超預期業績從何來?

同樣的業務,拼多多更賺錢了。

去年二季度,拼多多的毛利率是65.72%,今年提升到了75%。

兩組數據可以解釋這一點。首先,拼多多的業務結構發生變化,更多重資產模式的自營業務被輕資產模式的營銷和交易業務取代;其次,拼多多在花錢上變得更謹慎,而不再重複平台早期大打破圈級補貼戰的風格。

按照財報劃分,拼多多的收入由三部分業務組成,分別是:

1、網絡營銷及其他收入,代表電商平台最成熟的廣告商業模式,例如商家為主打商品競價購買平台產品關鍵詞、提升搜索排名等廣告費用。本季度收到252億元,同比增長39%。

2、交易服務收入,主要是拼多多從商家銷售額當中抽取的傭金。去年1月,拼多多「百億補貼」開始對商家抽佣,不同類目的抽佣比例為1%至3%不等。該部分收入本季度為62億元,同比增長了107%,意味着抽佣商業模式走向成熟。

3、商品銷售收入,代表的是拼多多的自營業務。這部分主要指拼多多從經銷商處購買一些未入駐平台的大品牌商品,以自營模式在平台中銷售,以培養消費者的品牌心智。例如拼多多百億補貼活動中頗具代表性的蘋果手機和茅台酒

嚴格來說,自營業務對拼多多不是主營業務。本季度,拼多多商品銷售收入為51億元,同比下降97%。

拼多多業務的整體情況是,商業模式整體步入成熟階段,業務模式變得更「輕」。

從費用端看,拼多多運營費用從132億增至148億。按照財報劃分,拼多多的費用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

1、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也就是前端獲客花的錢。本季度為113億元,同比增長9%。

2、一般及行政費用,本季度為8.3億元,同比增長90%,主要原因是員工相關費用的增長。

3、研發費用,本季度為26億元,同比增長12%,主要來自更大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增加及招聘更有經驗的研發人員等。

整體看,拼多多的運營費用增速低於收入增速,同時,對營銷費用的投入動作有所減緩,而對研發的投入快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在財報業績會議上,拼多多高管表示,本季度財報超過預期,是部分項目如農業項目的推遲和費用降低提升了拼多多的利潤水平,因此,本季度業績並不適合作為未來業績的參考。這意味着後續運營中,降營銷,增研發仍將成為拼多多的主旋律。

農研何為?

今年以來,電商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增量難找。

不僅是消費市場的整體增長放緩,電商滲透率也在同步放緩。這要求電商平台必須做出轉變,從過去體量導向的增長轉向質量導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6萬億元,同比下降0.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總額為6.3萬億元,同比增長5.7%。

其中,生鮮品類面臨的困境尤其顯著。以每日優鮮為例,今年以來,每日優鮮進行了一系列降本增效改革,包括縮減銷售部門規模,尋找B端客戶等。究其原因,生鮮產品有高損耗,低毛利的特點,平台必須將消費者復購做到足夠大的規模,才能建立起紮實的盈利模型。

在去年的二季度財報發佈後,拼多多做出了讓市場驚訝的重要轉向,即大幅降低營銷費用,轉而發起「百億農研專項」。公告顯示,從2021年二季度開始,拼多多將把利潤優先分配給該倡議,直到完成100億投入承諾。

這樣的大膽動作引發了不少爭議。尤其明顯的一條,農業是眾所周知的苦生意,任何針對農業的研發投入,都註定難以在短時間內收穫回報。拼多多將平台利潤集中投向農業研發,錢花得值不值?關鍵要看能否帶來長期價值。

農產品是拼多多的「基本盤」。相關領域的最大痛點是產品非標準化,品控難度高,缺少市場統一標準,同時市場的供需波動較大,分散的上游生產者往往遭遇市場波動衝擊,影響生產能力。

以品牌化最為成功的褚橙為例,2001年,創始人褚時健開始從事橙種植,在十餘年後才將可量產、品質穩定的褚橙打造成功。

拼多多的做法是,同時集中上游供給和下游需求,用平台的巨大農產品拼購訂單量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

以超級農貨節為例,從2019年8月起,拼多多推出超級農貨節活動,通過搜索專題頁、直播、百億補貼、萬人團等方式對優質農產品提供流量支持和資金支持。今年的超級農貨節從8月21日開啟,時長為24天,並覆蓋全國近2000個農產品產區的20萬款農產品。

與之類似的活動是尋鮮中國。相較超級農貨節側重農產品提升銷售量的打法,尋鮮中國主打有一定影響力的優質地域品牌,更強調農產品的品牌化與溢價。在相關專區,消費者將看到更多應季的地方農產品,如廣東茂名荔枝、浙江仙居楊梅,乃至吉林查干湖魚和山東日照金烏賊。

背後是平台的獨具優勢,在用戶具備拼購消費心智的基礎上,通過產地直發模式整合生產端,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將價廉物美的農產品快速推向市場。當下游需求量越大,越確定,上游農民就能減少衝擊,在生產側實現長期積累。

做難而正確的事

農產品行業的痛點可以用「信息不對稱」來歸結,在上游,市場主體是分散的小農生產者,供需波動使他們反覆陷入「豐年」和「荒年」的周期中;在下游,海量的消費者需求缺乏整合,用戶消費農產品的決策成本很高。

要整合雙方的信息,讓上下游同時享受到市場效率提升的好處是一件難事,但長期價值極大。必須深入到田間地頭,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數字化供應鏈,解決數據收集、倉儲、運輸等一系列難題。

從2018年發佈農貨智能處理系統開始,拼多多將數字技術引向農產品領域,具體做法是深入到產區,對農產品進行錄入、搭建銷售渠道,並通過拼單方式擴大銷量。以多多大學為例,這一培訓通道側重培養有返鄉意願的新農人的互聯網運營能力,以加速窮困地區的農產品上行。某種意義上,拼多多正在做與鏈家「樓盤字典」近似的,難而正確的工作。

受到扶持的不只是農產品。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認為,繁榮的鄉村應當有「百業興旺」,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以外還可以從事木匠、鐵匠等工作,這有利於豐富農民的收入來源。

在8月初,拼多多啟動了「2022多多新匠造」行動,持續時間為三個月。在此期間,來自江西景德鎮、浙江義烏、湖南鳳凰等手工業產業帶的農副產品將迎來數字化升級。

在多多新匠造計劃中,平台將投入10億級別的流量資源和補貼資源,推動鄉村傳統手工業產品加速品牌化。在拼多多APP的相關主題頁,來自城市的消費者可以看到手工梳子、柳藤收納箱、手工鐵鍋、竹編燈籠等傳統手工製品。同時,手工業者也將接受電商培訓,從而打響產品品牌。

對拼多多自身來說,建設上游農業產品數字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澆灌了哺育自身的土壤。隨着平台電商、買菜、農研領域的全面打通,農產品供應鏈的綜合效率提升,這意味着平台能提供更廉價優質的農產品,獲取更穩定的消費者心智,從而做深護城河。

同時要看到的是,農業研發的征途道阻且長。在國內市場,外國車厘子、奇異果等產品都憑藉強大的品牌化優勢做出了更高溢價,而中國農產品由於上游生產者缺少行業標準和資本積累,品牌化成績落後于海外產品。這需要拼多多更長期的深耕投入,讓農業領域更快實現積累,在做高利潤、銷量的同時做出品牌口碑。

正如一年之前,拼多多在公告中的表述:「百億農業倡議不受利潤或商業目標的驅動,而是努力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從短期看,加大農業研發將衝擊股東的短期收益,但從長期看,農業研發將改變我國農產品的落後現狀,提升優質產品附加值。拼多多也將成為這場變革中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