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未來,如果「雲」知道.......

電影《人工智能》海報

最近有幾位朋友想考研,於是隨便聊了幾句之後,打開手機就會有相關的諮詢推送出來,而且可以說相當精準,比如想提高考研英語的成績,想擴大詞彙量,那麼打開某書就會推送有關英語詞彙以及考研的相關視頻。

類似的場景你可能也遇到過:這邊剛和朋友泡茶聊天,打開手機就刷到各種各樣剛剛聊到的相關新聞信息或者產品廣告?是不是感覺一瞬間,有了那麼一種懷疑世界真實性。

很多疑問湧上心頭:難道真的有上帝擲骰子?宇宙是全息影像?我只是個遊戲角色?平行宇宙發生作用了?高維生物在作怪?……從量子疊加態到宇宙大爆炸,腦子裏面一團漿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關於一些互聯網概念:大數據和雲計算

有人將互聯網時代稱作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又稱為巨量資料,指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大概理解了大數據,也不得不要提一下雲計算。雲計算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

典型的雲計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網絡業務應用,可以通過瀏覽器等軟件或者其他Web服務來訪問,而軟件和數據都存儲在服務器上。雲計算服務通常提供通用的通過瀏覽器訪問的在線商業應用,軟件和數據可存儲在數據中心。

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大數據說的是一種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背景下的應用場景,各種應用產生的巨量數據,需要處理和分析,挖掘有價值的信息;雲計算說的是一種技術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這種技術可以解決計算、存儲、數據庫等一系列IT基礎設施的按需構建的需求,兩者並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東西。

然而大數據和雲計算有着相輔相成的聯繫:大數據是雲計算非常重要的應用場景,而雲計算則為大數據的處理和數據挖掘都提供了最佳的技術解決方案。

其實大數據就是互聯網發展到現今階段的一種表象或特徵在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大幕的襯托下,這些原本看起來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開始容易被利用起來了,通過各行各業的不斷創新,大數據會逐步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

疫情之下的「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2020年,充滿着戲劇性、偶然性、不確定性和巨大的激蕩感。在疫情的衝擊下,一個雲上的孿生中國正在加速誕生:商業、生活、社交、服務、城市治理都被交託至雲端,中國進入雲2.0時代——從數字化向數智化轉型。

吳曉波、王坤祚 、錢躍東三位相關資深人士執筆的《雲上的中國·激蕩的數智化未來》對阿里雲和各行業案例的實地調研與深入採訪,從零售、運營、製造、出行、教育、城市治理等不同領域甄選出更具標杆意義的案例,在全景式呈現中國數字新基建的產業圖景與未來趨勢的同時,回答中國所處的轉型階段、在全球數智化浪潮中的地位,還原政府與企業在轉型中的痛點與解決思路,以期為政企的數智化轉型提供切實可行的行動路徑。

隨着數字智能科技的發展人們更強烈地意識到,雲能力是現代城市治理的關鍵能力,也是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硬實力。企業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政府如何更好地融合產業勢能、城市發展與人的需求,引領區域經濟的同時,共建更宜居的人性化城市。

時隔兩年這本《雲上的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未來》面世。

這本書由吳曉波領銜策劃與執筆。吳曉波作為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始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常年從事中國企業史和公司案例研究。2009年,吳曉波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他還是每年一度的「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委會的主席。

還有另外兩位作者,一位是蘇建勛 資深商業和科技領域作者,專註觀察科技領域變化,長期報道一線科技公司。歷任界面、鈦媒體資深作者、36氪科技頻道負責人。另一位梁紅玉 資深財經媒體人,曾在《時代周報》、《廣州日報》、金角財經等媒體任職。專註於公司案例、產業經濟等領域的財經報道。

這本書為我們闡述了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團隊實地走訪調研了大量案例,涉及能源、農業、製造、零售、金融、教育、醫療、出行、城市治理等10個熱門行業和領域,重點回答了各行業的轉型關鍵點與未來趨勢,記錄了政府與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呈現的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既展現了數字科技助力實現國家戰略、支持產業轉型創新的典型實踐,也揭示了將技術真正轉化為業務價值、加速產業革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路徑。

後疫情時代隨着疫情變得常態化,碳中和、碳達峰政策倒逼各個行業重新思考如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轉型,從元年進入了關鍵期:企業和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呈現出空前的緊迫感,各行各業對技術創新的要求呈指數級上升。政府如何最大化釋放科技和產業變革紅利?企業如何在數字時代保持競爭力?個人又如何抓住時代的發展機遇?

說給「雲」之下焦慮的我們

吳曉波曾說過:人的觀念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那段時間其實也是,你面對這些事實變化的時候,作為一個旁觀者,那個焦慮是非常大的。

面對迅猛發展的數智化,機遇也無處不在,但是在機遇到來之前,伴隨而來焦慮似乎成了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常態。我們儘力做到提前預知,保持學習,不失為克服焦慮的一個好方法。或許讀完這本書或許你心裏便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