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社區團購平台宣布閉店,社區團購為什麼這麼快就撐不下去了

從今年國家開始對電商平台加強反壟斷調查,並對違規企業開出多張罰單開始,熟悉社區團購的用戶會發現,在很多城市,平時常用的社區團購平台買菜都不能下單了。

七月份同城生活關閉,這算是第一個大型的社區團購平台宣布閉店,就在前年後半年,已經得到多輪融資的同城生活,還融到了1億美金的投資,但不到2年,就宣布倒閉了。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緊接着,由阿里領投的十薈團,在多個城市宣布閉店,甚至還鬧出了員工被辭職卻沒有補償的負面消息。

現在在很多地區,十薈團已經轉換了經營模式,生鮮蔬菜已全部下架,而開始經營日用品和整件水果,糧油等,次日配送也改為48小時發貨,儼然變成了淘寶模式。

上月底,橙心優選宣布全面收縮戰線,從31個省份,覆蓋全國,收縮到9個省,具體布局沒有公布,但我所在的城市鄭州是已經不能下單了。

看來,近兩年被疫情帶火的社區生鮮團購快要涼涼了,融資幾億美金卻做不好賣菜的小生意,為什麼社區團購這麼快就紛紛撐不下去了呢?

國家出手,平台不能通過砸錢的方式,低於成本價營銷。平台通過巨額補貼,來快速吸引用戶是互聯網的慣用手法。社區團購平台一開始也是通過「一分錢一斤雞蛋」等類似活動來獲得大量註冊用戶的。但國家已經注意互聯網企業憑藉資本優勢,快速拓客,打壓小微經濟的危害。果斷出手的背後是平台被處罰後少了快速拓客的手段。

自身模式缺陷,違背了市場規律。互聯網大廠的優勢在於通過技術手段,縮短商品供應鏈,提升效率從而降低流轉成本。但社區團購平台相比傳統線下售賣多了團長分銷環節,拉長了供應鏈。分散式的配送降低了流轉效率,提高了營銷成本,失去了競爭優勢。

生鮮為非標品,大平台更難獲得信任。生鮮和工業品不同,新鮮度、外觀、口感都不統一,不能實現工業品的標準化。顧客對於生鮮品質又有着較高的預期,大平台多品類的經營,很難保證品質符合消費預期。從而造成了用戶的不信任,逐漸失去市場。

大平台的採購模式,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大平台的採購不可能做到對品質的統一把控,蔬菜更是沒有國家標準和等級。為了獲得優勢和利潤,大平台對於供應商採取開放式比價的採買模式。供應商只有保證價格最低才能合作,客觀上造就了菜品品質低下的原因。

所有的這一切,於生鮮的特殊屬性有很多關係。所以陷入閉店危機的十薈團,才開始試圖通過避開生鮮,採用快遞等方式,試圖探索社區團購的新路。

但離開了生鮮這一擁有龐大消費需求的市場,背離了配送上門的便利,淪為淘寶電商的生態,未來仍不被看好。

其實除了這些,社區團購模式還有很多詬病,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