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Counterpoint的2025年一季度手機市場報告,有個數據看得人直嘬牙花子:蘋果手機的平均售價還是816美元,相當於5800多塊人民幣,而小米的均價才155美元,摺合人民幣1100出頭。這價格差得,都能買五台小米湊個"五福臨門"了。
您可能會說,這不就是蘋果走高端、國產機走量嘛。可細看高端市場數據,更扎心的來了:600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蘋果獨佔66%,三星啃下18%,華為佔7%,小米2%,OPPO vivo這些品牌,連谷歌都比不過。這就好比班裡考試,學霸蘋果三星拿走大半獎學金,咱們國產機還在及格線邊掙扎。
手機圈有個不成文的"二八定律":蘋果用20%的銷量拿走80%的利潤,其他品牌分那20%的殘羹冷炙。這道理就像賣奶茶,喜茶賣30塊一杯賺得盆滿缽滿,隔壁蜜雪冰城賣5塊一杯看着熱鬧,算算賬可能剛夠交房租。咱們國產機現在就是這狀態,紅米賣得再火,也架不住均價被蘋果甩開五條街。
為啥國產機沖不上高端?說白了還是"組裝廠"的帽子沒摘掉。現在不少旗艦機堆料確實猛,驍龍8系處理器、1億像素攝像頭、120W快充,參數表寫得像軍備競賽。可消費者一摸口袋,轉頭就去買蘋果了——為啥?因為光有配置不夠看,品牌認不認可才是關鍵。
就像買包,愛馬仕敢賣十萬,不是皮料比地攤貨好一千倍,而是人家花幾十年時間把品牌刻進了消費者腦子裡。手機同理,蘋果用戶為A18芯片買單,為iOS系統買單,為那種"拿在手裡別人就知道是蘋果"的虛榮心買單。這些軟實力,可不是堆硬件能堆出來的。
當然,咱們也不是沒努力。華為Mate系列這些年硬是在高端市場撕開口子,靠的是什麼?是自研麒麟芯片,是和徠卡聯名的影像系統,是商務人士認可的品牌調性。再看小米14 Ultra,開始講"影像大腦"的故事,vivo X100 Pro聊"藍晶芯片技術",這些都是往品牌溢價上使勁。
不過路還長着呢。看看隔壁家電行業,當年海爾格力也是從價格戰殺出血路,現在卡薩帝、COLMO不照樣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手機圈同理,紅米繼續走量沒問題,但得有"大哥"在高端撐門面。就像豐田有雷克薩斯,大眾有保時捷,國產機也需要自己的"豪華品牌"。
值得欣慰的是,這屆年輕人越來越理性了。B站上拆機視頻動輒百萬播放,00後買手機會查SoC架構,看散熱方案,聊影像算法。這說明消費者開始懂行了,只要產品真有料,價格高點也認。這時候國產機該做的,是把研發費用更多花在刀刃上,搞出人無我有的"黑科技",而不是年年換個後蓋顏色就當新機賣。
說到底,國產機沖高端不是請個明星代言,把廣告打到紐約時代廣場就完事的。得學學大疆,在無人機領域把技術壁壘築得比長城還高;學學華為,在通信領域積累的標準專利比山還厚。當某天消費者覺得"這技術只有中國品牌有",到那時,價格自然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