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進口水果中,蘋果是其中之一。進口蘋果雖然在大多數時候「不顯山不露水」,但其實價格一點也不低。
如今我國水果市場上的進口蘋果主要是新西蘭蘋果、南非蘋果等。而我國進口的新西蘭蘋果在蘋果價格上幾乎是「天花板級別」的。一斤蘋果有時候能賣到大幾十,價格是相當的誇張。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國的蘋果也在大量出口。
國產蘋果正在大量出口
今年,國產蘋果的對外出口非常景氣,大量的國產蘋果正在向著外國出口。
例如,今年2月份我國的蘋果出口量達到了8.3萬噸,比1月份環比增加了26.33%,同比增長了16.79%,處於近五年來的歷史高位。(數據來源海關數據統計)
不過與其他水果相比,我國蘋果的出口在出口價格上,有些低。大多數出口的蘋果都是中小個頭、品相一般的蘋果,出口價格普遍不到三塊,主要集中在兩塊的價格區間上。
而我國國內很多商超里的蘋果,價格普遍高於六塊,大多數地區可能都在八塊。
外國為什麼喜歡低價蘋果?
為什麼外國人不進口價格高的「高品質蘋果」,反而去進口價格低的「中低檔水果」呢?
這其實跟今年我國蘋果出口的主要地區有一定的關係。
我國今年蘋果出口的主要地區是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地區因為氣候條件等問題,蘋果的產量是相對少的。
所以對蘋果的消費大多數時候依賴進口。
但是,與我國不同的是,東南亞地區對於蘋果的消費就單純當成普通水果來消費的,沒有那麼重視蘋果的外觀、個頭大小甚至甜度。
可能也沒有養成「蘋果越大,價格越高」的這類消費思維。
我國對於蘋果的消費是逐漸形成了「慣性思維」,主要看個頭和品相來決定價格。當然,我說的是國產蘋果。
像進口蘋果,個頭普遍都不大,但在消費市場上還是能賣高價。國產很多蘋果就主要拼個頭了。
顏值高、個頭大的能賣高價,於是留在了國內賣高價。個頭中小就逐漸對外出口,這也算是一種「消費互補」了。
還有從消費水平上來看,東南亞國家的消費水平基本上也處於正在上升期,如果是價格太高的蘋果出口過去,可能市場不大。
這也是東南亞的外國客商為什麼喜歡我國低價蘋果的一個原因吧。
低價蘋果好,還是高價蘋果好?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爭論的。不管是低價蘋果,還是高價蘋果,一個成熟的水果產業要全都有。這不是選哪一個的問題,這是每一個都得要的問題。消費是分層次的,商品肯定也要分層次。品質好的要價格高一些,品質中低檔的要價格低一些。
最怕的是只有低價蘋果或者只有高價蘋果,太低價了,果農就不種了;太高價了,就會逐漸失去基礎消費者,沒有了基礎消費者,僅僅是奢侈級別的消費,很難消耗掉年產三四千萬噸的蘋果的。
蘋果必定是一個大眾化的、常年供應的水果,與其它一些時令水果是不一樣的。
如今國產蘋果的一大問題倒也不是國內蘋果的終端零售價格偏高,主要還是價格標準的問題。
一味的追求個頭大、顏色好看,這個追求是沒有錯,但這並不能當成「蘋果好壞」的硬標準。
新西蘭的蘋果個頭也不大,人家照樣在市場上能賣上價格。南方的丑蘋果、南非小蘋果等個頭也都不大,也照樣能打開市場,價格也不低。
為什麼就非得要求蘋果的個頭大呢?
在蘋果的品級上,也要逐漸跟着消費者的消費情況來變化。越大個頭的蘋果價格越高,想要價格越高,蘋果就種得越大。蘋果個頭想要越大,就得各種重投入。有時候為了個頭上的大,反而讓蘋果失去了很多蘋果原本的風味。
而對消費者而言,一斤要八九塊的蘋果,再加上又是大個頭,有時候拿兩個蘋果就要幾十塊了,這個消費對消費者而言是不是有點過高呢?
蘋果越大,單價越高,總重量也越高,蘋果又沒辦法切開論片賣,這會導致蘋果的單次消費成本越來越高。
像藍莓價格高的時候,都知道「按克賣」,這樣能有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現在很多國內蘋果把握的消費方向可能有些跑偏了。反而出口蘋果和進口蘋果把握的消費方向反而是相對正常的。
國內蘋果的主流價格還是應該更加大眾化一些。
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