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三連發」!中聯重科「湘」當厲害 | 山水洲城記

2024年10月30日12:03:05 科技 1104

全球領先的400噸級超大型礦用液壓挖掘機、世界之最的300噸級混合動力礦用卡車、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連續三天,作為全球工程機械龍頭之一的中聯重科相繼下線三款全球領先的產品,引發行業矚目。與此同時,中聯智慧產業城四大主機園區在長沙全面建成投產,引領工程機械高端裝備製造發展邁向新台階。

今年年初,在春晚長沙分會場,隨着《星辰大海》的歌聲落下,中聯重科裝載機機手誇讚道「這裡做得蠻好的嘛」,舞台現場所有觀眾對着鏡頭說道:「我們造的!」濃郁的長沙口音,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滿是自豪、驕傲。

而今,中聯重科連發「三彈」,大國重器再展雄風,今天,橘洲君帶你探秘這個「湘」噹噹的「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

超級巨大!10月26日,當橘洲君在中聯智慧產業城土方機械園,見到400噸級超大型礦用液壓挖掘機時的第一感覺。

「各項技術全球領先,填補了湖南研發製造400噸級超大型礦用液壓挖掘機的空白。」中聯重科土方機械公司副總經理兼研發中心經理吳元峰介紹。

重器「三連發」!中聯重科「湘」當厲害 | 山水洲城記 - 天天要聞

吳元峰和中聯重科400噸級超大型礦用液壓挖掘機合影。易億 攝

橘洲君數了一下,爬了24級階梯才到達駕駛室;坐進去,整個巨大的停車坪盡收眼底。也難怪,高達8.1米的整車,兩層多樓高。

而最吸引眼球的是它那巨大的挖斗。

「一斗物料可重達36噸以上,相當於24輛小汽車的重量。」吳元峰介紹,它能滿足零下40攝氏度極寒條件施工,又可經受45攝氏度高溫考驗,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也能正常作業。

與土方機械園相距不遠,則是中聯智慧產業城的起重機械園。

重器「三連發」!中聯重科「湘」當厲害 | 山水洲城記 - 天天要聞

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中聯重科供圖

10月28日,橘洲君在這裡見到了一個月前下線的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

「『全地面』,就是設備既要符合道路交通車輛相關法規標準,能像普通汽車一樣在公路上行駛,又要具有強大的越野能力,可以翻山越嶺,適應各種不同的複雜地形。」接受橘洲君採訪的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分公司研發中心主任羅賢智介紹,「此次我們研發的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主要為陸地超大、超高風機安裝量身研發,可對6至10兆瓦的風機進行安裝,是業內唯一滿足185米高度風機安裝的全地面起重機,相當於在65層樓的高度一次性吊裝5米寬、12米長、160噸重的風機部件。」

第三款「爆款」產品,則是世界之最的300噸級混合動力礦用卡車,出自中聯重科望城工業園。

重器「三連發」!中聯重科「湘」當厲害 | 山水洲城記 - 天天要聞

中聯重科世界之最的300噸級混合動力礦用卡車。中聯重科供圖

10月28日,橘洲君看到這台自重220噸、總重可達520噸的礦卡已開始拆解、準備運往客戶方。

直徑近4米的巨型輪胎、能一次裝載300噸的巨大車斗,彰顯了作為全球最大混合動力礦卡的「威風」。

「新產品可廣泛適用於年產3000萬噸以上的各類型露天礦山,為礦山的高效、綠色開採提供有力支撐。」中聯重科礦山機械事業部總工程師孟慶勇向橘洲君介紹。

連續「爆款」,後面彰顯的是中聯重科強大的科研實力。

10月23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發佈「2024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其中,中聯重科申報的「面向風電機組吊裝施工的超大型全地面起重機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獎是國內在機械行業中唯一由國家批准的獎項,獲獎項目具有創新點多、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

而剛剛下線的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就運用了該項技術。

這也是中聯重科繼2000噸級、2400噸級2次創造世界紀錄後,第3次刷新世界紀錄的創新產品,創造了「起重能力最強、技術含量最高、工況覆蓋最廣、作業轉場最快」等多項行業之最。

「在研發過程中,我們有的研究人員走訪從黑龍江到大西北的數十個施工場地,進行現場調研。」羅賢智回憶,作為全地面起重機,最大的難度是它既要滿足道路法規對起重機的尺寸和重量限制,又要具有強大的起吊能力。

重器「三連發」!中聯重科「湘」當厲害 | 山水洲城記 - 天天要聞

羅賢智,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易億 攝

最後,研發人員通過創新研發和多輪試驗,底盤摒棄了傳統簡單放大尺寸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了車輛尺寸、自重等道路法規限制問題,實現了技術、性能、合規、便捷的完美融合。

「它是全球技術含量最高的全地面起重機。」羅賢智自豪地介紹,它的整機高集成設計,全地面底盤、長柔大慣量臂架系統、配重平衡系統、支腿車架結構、智能安全控制等方面首創了20餘項新技術,這一系列黑科技的加持,實現在原有全球之最2400噸的基礎上,以不變的尺寸大小,提升了60%以上起重能力。

更為難得的是,它實現了關鍵零部件高水平的自主可控。它使用的業內承載能力最強的超重載車橋、大流量數字液壓閥、智能控制器、超重載微動油缸等關鍵零部件均由中聯重科自主研發,整機關鍵零部件100%國產替代,實現了從零部件到整機全產業鏈的高水平自主可控。

作業能力提升的同時,能耗減少,零部件國產化……成為這幾款新品的共同點。

「作為全球最大混合動力礦卡,ZTE520創新應用了新一代超混電驅系統、大扭矩輪轂驅動系統及高效液冷散熱技術,同時配備了國產最大的車用混動柴油機和行業最大的三元鋰動力電池,總功率達3200馬力,實現了動力性能、能量管理、經濟性能的最優匹配和極致優化。」孟慶勇介紹,相比傳統產品,其整體性能提升16%,運輸效率提升10%,綜合節能15%,各項指標穩居行業前列。

雖是行業「巨無霸」,卻能輕鬆操作,可以遠程操控……智能化是這三款新品的又一特性。

強大的科技創新,確保產品在行業領先的同時,也為拓展海外市場贏得先機。

2月,中聯重科沙特艾卜哈網點開業,公司在沙特正式形成「1+4+4」的網點布局,實現了對沙特主要市場的全覆蓋,進一步夯實了企業在中東地區的發展基礎。

5月底,中聯重科越南南部綜合中心揭牌儀式在胡志明市隆重舉行,該網點集倉儲、備件服務、展示和辦公功能於一體。中聯重科在越南擁有近200名本地員工,銷售網絡覆蓋越南58個省和5個直轄市,服務資源配置也處於行業最優水平。

6月,馬來西亞古晉網點開業,公司在馬來西亞的網點增至5家,影響力輻射至新加坡、汶萊等周邊市場。

7月,中聯重科在泰國的第8個網點——彭世洛府網點盛大啟航。

……

今年以來,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拓展中,可謂新舉措不斷,眾多海外網點相繼開業,進一步完善公司全球本地化布局,也助推了海外業務強勁穩步增長。

在「本土化」戰略的推動下,中聯重科在重點市場推行「海外航空港+本地化團隊+產品事業部」的模式,即在重點推廣國家建立分支機構,招聘當地員工,依託航空港,各產品線都可以共享硬件、軟件資源,及時捕捉商機,並基於統一的大數據平台,實現海外業務的扁平化管理。

目前,中聯重科已在全球建設30餘個一級業務航空港,370多個二級網點,全球海外本土化員工總人數超過5000人,產品覆蓋超140個國家和地區。

「到2024年底,二級網點預計將超過400個。」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外網點作為「橋頭堡」,將關聯從前端研發到中端銷售再到後端服務的全鏈條,助力公司更好理解、貼近和滿足當地市場和用戶需求。

在堅持高質量發展基礎上推進全球化戰略,中聯重科取得顯著效果,境外營收持續增長、比重不斷創新高。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120.48億元,同比增長43.90%(其中出口同比增長51.95%),海外業務收入佔比達到49.10%,較2023年上半年提升14.32%。

其實,「大國重器」「湘」噹噹的背後,更得益於長沙工程機械研發者的自信。

平均每6分鐘下線一台挖掘機,每7分30秒生產一台剪叉式高空作業機械,每18分鐘製造一輛起重機,每27分鐘打造一台臂架泵車……全面建成後的中聯智慧產業城擁有令人驚嘆的產能。

而採訪中,吳元峰、羅賢智、孟慶勇三位中聯重科一線研發負責人的自信,同樣讓橘洲君印象深刻。

重器「三連發」!中聯重科「湘」當厲害 | 山水洲城記 - 天天要聞

孟慶勇,中聯重科礦山機械事業部總工程師。易億 攝

他們的自信,源自產業政策扶持。國家「雙碳」政策的實施,則為研發人員提供了方向和寬廣的舞台,風力發電、環保採礦……為產品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

他們的自信,源自公司研發實力和完整的激勵機制。數據顯示,中聯重科擁有雄厚的研發實力,集聚各類研發人員超萬名,近3年研發投入超110億元。

他們的自信,源自本地完整產業鏈的支撐。零部件國產化,完全自有知識產權,這是新品的共同特點;而從研發到製造、下線,基本上可以在長沙本土完成,是因為長沙完整的工程機械產業鏈。

今年1至8月,長沙工程機械出口量增價漲,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鐵建重工等企業為主體的工程機械產業出口201.2億元,同比增長29%。正是有了這些頭部企業引領,長沙工程機械全球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周斌

編輯/劉丹 校讀/劉芳

初審/彭培成 終審/沐刃

來源:山水洲城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佈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佈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積架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