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科技爭鳴:數據安全、芯片、工業互聯網、5G…誰是最強音?

2023年03月09日22:57:27 科技 3152

作者∠不二

發佈∠數智銳角

導讀

如果說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是「兩會」承上啟下的總結,那麼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各類建言和提案就是承上啟下的應用實戰。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值此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節點,我們特盤點出工信部部長金壯龍,中國鐵塔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志勇,中國移動重慶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夏泳,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何志敏,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正高級工程師余曉暉,尚品宅配集團董事長、佛山維尚創始人李連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胡誠林,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華虹集團董事長張素心,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小米集團董事長、ceo雷軍等代表人士,對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安全、半導體等領域的重要提案,以饋讀者。

2023年的全國兩會是繼黨的二十大後又一次重要的全國性政治會議,是指導我國經濟、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從數據上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五年來,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中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了1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7.9%。

自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就被正式列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此後,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自動駕駛、芯片產業等相關aiot新秀依次登場,碳中和、數字經濟、數據安全、元宇宙等科技熱點也逐步湧現,這些都讓「兩會」成為國內aiot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兩會」的新變化還在於,科技行業代表委員完成了一次新舊交替。

聚焦兩會科技爭鳴:數據安全、芯片、工業互聯網、5G…誰是最強音? - 天天要聞

圖1:兩會科技人士變動

物聯網丨5g

在aiot產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5g是繞不開的核心組成。自2019年6月,工信部發放5g牌照以來,我國5g發展速度一日千里。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底中國5g基站數量佔全球比重僅有6%左右,2018年底上升至15%,2019年底上升至20%,2020年底上升至35%,2021年底上升至45%,2022年底超過50%,2023年底將超過60%。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3月,中國累計擁有5g移動手機用戶近5.75億,5g基站建成數量超過254萬,5g網絡覆蓋面已覆蓋全國,各省份的5g用戶佔比也不斷提升。

聚焦兩會科技爭鳴:數據安全、芯片、工業互聯網、5G…誰是最強音? - 天天要聞

圖2:中國5g基站數量與全球佔比

如今,5g已經成為在我國新基建位居首個,戰略意義重大。過去四年,中國的5g開發正在顯著推動本地化和下遊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及應用,並且將為全球經濟復蘇貢獻強大動力。

在兩會「部長通道」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講到今年5g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金壯龍部長表示,2023年要新建60萬個5g基站,擴大5g應用規模,進一步完善5g+行動計劃,完成十四五期間建設一萬個5g工廠計劃,加強6g研發。不僅如此,金部長還在兩會提案中重點提及5g。

01

金壯龍 丨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我國移動通信走過了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發展歷程。現在已經進入了5g時代,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在基礎設施方面,以5g基站為例,我國已經建成了超過254萬個5g基站。在應用方面,5g移動手機用戶已經超過了5.75億。在行業應用方面,國民經濟有九十幾個大類,一半以上都已經用了5g。現在有多個5g用的比較好的領域,比如採礦、港口、電力、大飛機等都運用了5g。

下一步的重點是要保持5g良好的發展勢頭。具體的舉措用三個字總結:一是建設的「建」,二是應用的「用」,三是研發的「研」。

由此可見,建基站仍然是5g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同時,在信息通信業跨越式發展過程,深化共建共享是一條重要經驗。早在2005年,信息產業部就積極推動管道、桿路、鐵塔等聯合共建、資源共用、平等接入。200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聯合推動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成立了全國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領導小組。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統籌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建設運營。通過統籌資源、集約建設,電信企業使用的站址總量增長近1.4倍,新建鐵塔共享率從14.3%提升至83%,相當於少建鐵塔98萬座,節省行業投資1760億元,節約土地5.5萬畝,減少碳排放超過2600萬噸。今年兩會,中國鐵塔也為5g共建共享強勢發聲。

02

張志勇 丨中國鐵塔黨委書記、董事長 

在行業內深化共建共享的同時,與能源、交通、市政、房地產等的跨行業資源共享也在不斷加速:一方面,各地陸續出台政策推動公共資源開放,路燈、監控、電力、交通等社會桿塔資源被廣泛用於5g建設,超過32%的新建5g需求通過社會資源滿足,極大提升了網絡部署效率。目前,94%縣區將5g站址納入地方城鄉規劃,83%的區縣將5g站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另一方面,通信站址「上有5g、下有光纜,中間有機房和不間斷的電力供應」,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也被各行業所用,為40多個行業提供了視覺感知、數據採集、信息處理等數字化服務,已有超過20萬座「通信塔」成為了「數字塔」。

當然,5g的平穩良好運行也離不開運營商的努力。尤其是,一些地方運營商緊抓時代機遇,為5g引領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以重慶為例,截至2022年6月,重慶市5g網絡覆蓋保持全國第一梯隊,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超過16個,實現鄉鎮5g網絡到達率100%,排西部第一、全國第六。

03

夏泳 丨 中國移動重慶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當前,5g發展正在進入「下半場」,5g技術正逐漸從個人信息消費向產業數字化領域滲透,5g行業應用的規模推廣將進一步提速,對經濟社會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逐步增強。但對比信息消費領域,5g行業應用節奏仍需要加快。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國已有超2000家工業企業、超500家醫療機構實施5g行業應用升級,在工業、教育、醫療、車聯網領域出台了試點方案與場景應用的指導性文件,而其他行業5g應用示範場景和商業模式還需進一步明確。

不同行業的5g應用水平差異較大,5g行業應用的標準體系與分類管理還有待完善、核心設備的國產化佔比較低,這些問題都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數字化升級步伐。

在行業應用方面,「關乎每一個中國人飯碗」的農業也已經成為物聯網及5g的重點落地方向。當前,我國農業數字化整體轉型發展仍然較慢,宏觀層面的農業產業業態相比以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以農業機械、設備、軟件等產品為例,品牌眾多、數據割裂、軟硬件互不兼容等現象較多,特別是智能控制軟件甚至存在「一個企業一個系統、一個用戶一個版本」現象。同時,農業數據的收集、管理與應用均較為分散,各行業主管單位各自收集本領域數據並建立數據庫仍是主流方式。為此,民進中央在今年兩會上特別提及農業數字化與鄉村振興。

04

何志敏丨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

我國應建立完善農業數字化標準與規範,通過開展全國性農業信息化數據平台調研,出台國家級智慧農業集成應用管理實施辦法,明確技術接入、信息共享、預警決策等規則。同時,圍繞農業發展特點,制定農業數字化的基礎設置、智能設備、數據採集等建設標準,建立農業數字化硬件與軟件感知識別、數據傳輸存儲、大數據分析等行業標準,推動農業向精準監測、智慧控制、節能高效方向有序發展,確保設備與數據的兼容性與普適性。

同時,政府也應加大政策支持與補貼力度,將推動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農村物聯網、5g網絡、信息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在現有農機購置補貼基礎上,覆蓋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儀器裝備等數字化產品,不斷加大對智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扶持力度。

可見,秉承適度超前原則,我國穩妥有序開展5g網絡建設,持續提升網絡覆蓋的深度和廣度,全面推進5g商用部署和規模化應用,積極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並不斷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底座。面向未來,5g也將成為數智時代的有力支撐,開啟數智社會,點亮數智未來。

工業互聯網 丨智能製造丨數字化轉型

除了5g之外,工業互聯網也是aiot時代的重要熱詞之一。

自2018年以來,「工業互聯網」連續6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往年的任務部署到今年的成績總結,工業互聯網在推動製造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發明顯。

工業互聯網作為我國新型基礎設施之一,對於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工業互聯網起步早、起點高,自2017年11月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工業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我國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加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政策規劃穩步推進。2018年,「工業互聯網」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年6月,工信部發佈《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着力於「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2021年2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目標指向「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並進,新模式、新業態大範圍推廣,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240家,跨行業跨領域平台達到28個,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自2017年起,海爾集團周雲傑連續7年建言工業互聯網,成為兩會的一道特殊風景。

01

周雲傑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儘管大規模工業設備的互聯促成工業大數據的全面採集,但我國工業數據應用仍處於中低端水平,自主可控能力不強,工業數據「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廣而不通」制約着新型工業化高價值創造。

工業互聯網既是數字產業化新的增長點,又是產業數字化新的基礎設施,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實體經濟躍升的加速器。工業互聯網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上發揮着關鍵作用,即在企業端,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新路徑;在行業端,為產業生態構建提供新可能;在區域發展上,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充分整合和更優配置。

除周雲傑外,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佛山市工商聯主席、尚品宅配集團董事長、佛山維尚創始人李連柱也對工業互聯網寄予厚望。一般而言,集中一個城市,央地合作,深度打磨,不僅幫助大企業解決數據安全、數據孤島和系統孤島問題,更多幫助中小企業低成本、低風險地快速從工業互聯網獲得收益。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賦能走深向實,搶佔新一輪工業變革制高點。 因此,李連柱也對發展佛山工業互聯網建設建言獻策。

02

李連柱丨尚品宅配集團董事長、佛山維尚創始人

「雙跨」平台是工信部從全國遴選出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代表着國內工業互聯網平台最高水平,是工業互聯網平台「國家隊」,在賦能帶動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

遺憾的是,這幾年工業互聯網的落地應用一直不盡人意。主要體現為:企業缺乏數字化基礎,難以找到合適的服務商;工業互聯網脫離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沒有價值的,沒有業務場景支持將難以落地;人才是工業互聯網落地難的痛點之一。

佛山作為大灣區工業重鎮,數字經濟發展活躍、智能製造轉型領先、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是大灣區工業互聯網與數字經濟集聚融合發展的最佳沃土之一。佛山數字經濟創新集聚區已成為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載體。10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世界上實屬罕見。可以說佛山擁有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市場,具備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範城市的有利條件。

伴隨着工業互聯網在製造各行業應用的逐步深化,並且不斷加快向礦山、能源、醫療、交通、物流等行業以及安全生產、應急保障、質量追溯、節能減排等領域的拓展,信通院余曉暉從深化數字化轉型、工業是數字經濟增長關鍵領域等方面進行了提案提議。

03

余曉暉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戰略任務。我認為,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下一步重點應聚焦在深化工業數字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目前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進入到規模發展的新階段,將在帶動傳統工業體系變革、引領技術產業換道超車、打造我國經濟新增長點等方面持續釋放價值。當前及未來階段為確保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技術、產業和設施支撐能力,加快在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落地應用方案探索,加強跨部門、跨系統協同推進力度。

下一階段,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重點在工業。我國工業數字化水平依然較低,工業數字化滲透率僅為德國的1/2、美國的約2/3,尤其是,我國量大面廣的中小微工業企業數字化基礎差,面臨技術、資金和人才等多重限制。因此,今年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重點應在工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發力。

當然,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依託不僅僅在於工業互聯網,而在也工業智能的整體突破。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在今年兩會就帶來了關於加快推進流程製造轉型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提案。

04

錢鋒丨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流程製造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必須聚焦突破工業智能、工業元宇宙等數字化轉型發展關鍵技術,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動流程製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打造流程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格局。

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流程製造數字化轉型內涵式發展。布局新一代綠色低碳變革性技術,推動流程製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突破「新賽道」領域數實融合關鍵技術,提升流程製造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

除了工業領域智能化轉型,中小微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也是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的目標。然而,對於中小微企業往往被認為創新動力不足、轉型能力不強,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居於角落。面對第一次提案,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呼籲要從思想認識上是首先做出改變。

05

王堅丨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

很多時候,說到中小微企業,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將它們作為『扶貧對象』來看待,但事實上中小微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尤其在科技創新特別是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企業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答題人。尤其是對浙江來說,各方面的創新發展,都離不開中小微企業。

我們談到科技創新、攻關突破,往往會下意識地覺得應該是科技巨頭、大企業大集團的領域,而忽略了中小微企業在這方面的價值。小微企業能做到的創新,可能大企業反而做不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爆紅的chatgpt,開發這一智能應用服務的openai公司,與谷歌、facebook等巨頭相比,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小公司,為什麼巨頭們沒有做到的事情,一家小公司做到了呢?這背後的邏輯,值得我們反思。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各界對中小微企業的重視和幫扶,首先需要從認識層面加以修正和改變,只有認識到位,政策才可能真正到位。對我們來說,相比聊天領域,工業領域的人工智能突破顯然更為緊迫。」

同樣第一次提案的還有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從京東的數字化賦能出發,曹鵬重點關注數實融合在實體經濟的現狀,數據的價值以及各行業數字化水平的差距。

06

曹鵬丨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下,數實融合有助於進一步增強中國實體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提升數字經濟的發展質量,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數實融合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數字技術尚未全面融入到中國實體經濟的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中,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還未得到充分釋放;消費互聯網發展快於產業互聯網,農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不敢、不會的困境。

由此,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水平和需求不盡相同,要立足行業特性,推進傳統實體企業全方位、全鏈條、全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向新型實體企業躍升發展。鼓勵新型實體企業為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路線圖」和「工具箱」,幫助中小企業提升「上雲用數賦智」水平。

除此之外,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航天科技集團七院7102廠一線技能工人王林,航天科技集團一院211廠主任工藝師劉爭也都聚焦中國製造高質量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智能製造人才培養缺口問題等建言獻策。隨着中國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升級動力還將不斷釋放。

人工智能丨數據安全

對於aiot產業而言,ai也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一點。近期,隨着chatgpt走向火熱,沉寂已久的ai領域再次煥發新春。尤其是,當ai發展的核心組成——數據要素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ai領域也逐步開始厚積薄發。

然而,圍繞數據安全與合規治理,ai領域也整面臨一輪「整風行動」。尤其是,隨着數據安全愈發得到重視,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相繼實施,數據安全已經成為網絡安全領域的最為熱門的新興領域。

01

胡誠林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人臉識別技術現已成為大眾身份驗證、生活安全和生活便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人們帶來便利、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個人信息泄露和法律風險。

一些信息採集者不經過公眾同意就擅自採集個人信息,構成侵權。在公共場所,人臉識別設備的使用者為了減少公眾同意程序的麻煩,同時人臉識別是非接觸、無感識別,公眾一般很難發現人臉信息被採集,人臉識別設備的使用者往往不經公眾同意對他人信息進行採集,侵犯了公眾的個人信息權。人臉識別技術在運用過程中容易走極端,不提供替代方案。人臉信息的保管者由於自身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齊,一些不法分子甚至用黑客工具來獲取數據庫里的大量個人信息,進而導致大量個人信息外泄或者引發詐騙、盜竊、侵入住宅等違法犯罪。

因此,建議由網信、公安等部門負責牽頭提出計劃並儘快着手制定《人臉識別數據處理條例(草案)》,報請全國人大納入立法審議程序,一經通過後公布實施,實現人臉識別技術推廣使用的同時,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不只是人臉識別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智慧城市背後的更為龐雜的海量數據儼然是數據安全問題的潛在更大威脅。面對城市數字安全問題,周鴻禕再次攜相關提案登場今年兩會。

02

周鴻禕丨360集團創始人

目前,城市已經成為數字化場景和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整個城市架構在網絡、軟件和數據上,城市的安全脆弱性前所未有。過去幾年,360在多個城市嘗試建設城市數字安全大腦,通過「四個集中」即集中數據、集中專家、集中研判、集中能力,為城市管理者和監管部門提供統一的數字安全態勢感知平台。360在與城市合作推進數字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定位了一些安全的新問題,如在安全建設上各單位各自為戰,很多單位雖然購買了安全軟硬件,但是由於養不起足夠的安全運營人員導致「玩不轉」、「用不好」等。

針對以上問題,360在城市數字安全大腦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城市數字安全服務中心的新模式,提供集中化的saas服務,實現了「數據情報雲化、產品saas化、安全服務化、服務託管化、託管專業化」,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因此,建議把城市數字安全服務中心建設作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點內容,列入省、市、縣及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中,組織城市數字安全服務中心優秀案例評選,推動城市數字安全建設模式的持續優化和完善。

在城市數字安全之外,追求零事故也成為今年兩會的重要呼聲。2022年前三季度,工信部責令整改app上千款,對近200個不良app進行下架處理。2022年7月,我國開出了數據安全領域的首張頂格罰單,滴滴由於存在16項違法事實,被罰80.26億。安全合規成為了企業經營發展的必選項。在此背景下,零事故未必不可能。

03

齊向東丨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

近年來,高級持續性威脅、網絡勒索、數據竊取等事件頻發。今年2月,北京奇安盤古實驗室揭露了對華實施數據竊取的atw黑客組織,該組織發起了大規模的網絡攻擊活動,對我國的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

2022年北京冬奧會,我國成功實現網絡安全「零事故」,說明以「零事故」目標能夠實現。以往很多單位都要求「不出大事故」,但隨着數字化深入,像供電、地鐵等都實現智能化,一旦出事故就很難人為控制事故大小,所以建議網絡安全遵循「零事故」目標,杜絕網絡安全事故的發生。

此外,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等兩會委員也在提案中提出,除了數據安全事件頻發,還存在網絡信任體系中身份的互操作和監管問題、數據可信流通制度體系和技術體系有效協同等問題。因此,要將數字信任的構建納入數字政府治理的範疇,建立統一、規範的數字身份和數據安全合規監管體系。

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兩會」芯片半導體、電子器件領域委員明顯增多,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中國對於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行業的重視力度。

01

張素心丨華虹集團董事長

在芯片產業戰略定位、戰略推動和戰略實施中形成合力;政策的制定應將可控優先於自主;完善人才隊伍的規模儲備和培養路徑等。

02

馮興亞‍‍‍丨廣汽集團總經理

應加快引導產業轉型,推動「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發及應用;從保障機制、技術規範和測試標準方面完善汽車芯片配套措施。

不僅如此,自動駕駛、碳中和、新能源等也成為了今年兩會上科技代表們的主要關注方向。例如,雷軍就對汽車場景着重提案。

03

雷軍丨小米集團董事長、ceo

營造更豐富的汽車文化場景,為先進汽車產品與技術提供更豐富的應用場景;適度放開汽車改裝限制,建立改裝零配件和汽車後市場的國家標準;放開二手車准遷限制,放開皮卡進城等品類限制。

應加快制定汽車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標準,指導產業發展;建立汽車數據安全認證、評價機制;構建汽車數據共享機制及平台,促進汽車數據共享使用。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

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成為了新時代的主旋律,有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引擎。值此關鍵時刻,馬化騰等互聯網大佬的陸續退出「兩會」,或許也昭顯出創新驅動步入發展新階段,繼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等領域之外,以民營企業家為代表的全新創新點也即將來到。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佈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佈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積架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