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全球半導體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市值下滑,營收暴跌已經成為各大芯片公司的常見情況了。
而這些問題都和美國的芯片規則有很大的關係,甚至這段時間受規則影響芯片巨頭們蒸發了2400億美元。大致來看,美國規則下的芯片公司有怎樣的狀況呢?美逆勢發展芯片全球化,還能回頭嗎?
消費端和供應端是分不開的,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家,每年都會對外進口3000多億美元的芯片,給眾多外企提供龐大的銷售額。
他們站在供應端提供源源不斷的貨品,為消費市場的客戶滿足所需。可是現在供應端向消費者出貨的產品存在限制,涉及到高端先進的設備,材料等半導體技術幾乎都需要獲得美國的許可。
雖然開放了申請許可,但是最終能不能通過審查,獲得出貨許可依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而且出貨的範圍也是有限的,就像高通拿到許可後,只能向特定客戶提供4G版本的處理器,不能供貨5G芯片。由此可見,美國既不想放棄銷售利潤,又不願競爭對手獲得最先進的技術支持。
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美國一直在做,有外媒表示,美國打壓中國,卻重創全球芯片公司,導致一段時間以來全球芯片公司市值持續下滑,已蒸發2400億美元以上。大致來看,美國規則下的芯片公司有怎樣的狀況呢?
先看看美國芯片公司的遭遇。英偉達收到了不能隨意出貨兩款高端GPU芯片的通知,而英偉達表示這會導致季度收入損失4億美元。其實從第二財季開始,英偉達的營收就不景氣,凈利潤暴跌72%。
還有AMD,英特爾也在遭遇銷售限制,市值,凈利潤 均受到了影響。
韓國的三星電子也在美芯片規則中受波及,三星位於大陸的存儲芯片工廠不能導入EUV光刻機。另外三星預估今年第三季度有24萬億韓元(約1197億人民幣)的銷售額。
相比之下,台積電第三季度的銷售收入達到了1378億人民幣。以顯著優勢超越三星,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銷售廠商,這是台積電首次登頂第一大半導體銷售廠商的寶座,三星已跌落神壇。
當然,台積電輝煌的背後也有另外一面。許多中國廠商需求減少之後,降低了對美企的芯片採購量 。而美國大部分都是找台積電代工芯片,消費端沒有了需求,生產端還有訂單嗎?
因此台積電的7nm製程將面臨產能利用率下滑的情況,預計明年上半年下滑至70%的比例。而整體的產能利用率會停留在85%~89%。利用率越低,說明越沒有人要了,空置的產能也會越多。
台積電沒有了旺盛的產能,還有向供應商採購大量的設備嗎?肯定會降低資本支出。果不其然,在台積電第三季度財報會上表示,為應對需求下滑帶來的難題,決定今年削減4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
原本台積電計劃今年拿出40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如今降低到360億美元。受此影響,ASML 10月14日的股價暴跌9%。台積電是ASML的最大客戶,如果台積電不要設備了,ASML的情況也不好受。
不僅如此,在規則限制下,ASML不能自由出貨EUV光刻機,所以在中國大陸主要以銷售DUV和其它設備為主。ASML一方面失去了潛在的銷售額,另一方面時刻面臨半導體市場帶來的需求下滑挑戰。
大致來看,英偉達、英特爾、三星、台積電、ASML等半導體巨頭都在迎來「寒冬」,為什麼會這樣?
歸根結底,美國規則破壞了芯片全球化,在芯片消費市場阻礙銷售端的正常貿易。
等產能逐漸恢復沒有旺盛的需求時,一眾供應鏈廠商都會遭遇連鎖反應,就像台積電削減資本開支帶崩了ASML的股價。
台積電調整資本開支是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正常舉措,如果美企能正常出貨,保持強大的供應能力,台積電承接源源不斷的訂單,又何來削減開支一說。
所以美國所作所為重創了全球芯片公司是有根源的,問題是美國逆勢發展芯片全球化,還能回頭嗎?這就得看美國是否真的在意美企的銷售利益了。
按照美國規則的趨勢發展下去,美企作為供應端的關鍵一員,若一直都不能順利銷售產品,勢必會給供應鏈增加「寒氣」,又如何改善市場狀況。總之解鈴還須繫鈴人,就看美國最終的態度了。
寫在最後
芯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球化,只有在自由貿易的合作下才能實現雙贏。若銷售端持續保持現狀,那麼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就是消費市場自己生產芯片,實現自給自足。甚至在產能不斷提升之後,還能轉向出口。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