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鈦媒體
人類的智慧與學習能力比機器高級得已經超越了幾何級數,甚至到了指數級別的程度。機器要從如今的弱人工智能跨越到強人工智能有多難?其間要突破多少範式?是否能夠成功?
作者:王驥,跨界高產作者,場外金融、資本市場專家。對社會、人類的未來趨勢有着近20年的關注與研究。曾創作過50餘首詩歌,著有13部金融資本、自然科學與管理類圖書。所著圖書曾不少於兩年半的時間連續穩居京東「新三板」(場外資本市場)類圖書銷售排行榜首,曾有4部書籍填補國內資本相關行業圖書的空白。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人工智能與人類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
為了客觀、形象、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智能比人類差一萬倍甚至億倍」這一概念,這裡做個類比:
有兩顆桃樹,分別為甲和乙。在甲的枝條上嫁接不同的桃,它能存活且基本上能長出桃來,但是,若嫁接其他任何水果,幾乎都不能存活,更不說長出相應的水果來了。
你若要得到除桃子之外的任何水果,要麼直接從其他樹(或藤)上摘取,要麼自己種植,從種子到幼苗再到成樹(藤),走完所有的流程,非常費事。
這是現實中的真實情況。這個就有如人工智能的「智能」與「學習能力」一樣,是單一或少許維度的。對於桃樹乙,同時嫁接數百數千甚至數萬種(枝條可能多的話)不同品種的水果,如果不僅可以存活,而且還幾乎都能長出相應的萬種水果(雖然品相參差不齊)來的話,那將是多麼偉大的奇蹟啊!這種情況,自然界中有嗎?肯定沒有。然而,人類的智力與學習能力就是這種情況。
雖然人工智能的「智力之樹」上可能長出「籃球場」那麼大的一顆桃子(比如單一維度的超級計算能力 、棋步推算、文本搜索能力等)來,但是,它也只能長出桃子或少許類似的水果來而已。
而人類的你,雖然只有長出雞蛋那麼大的桃子(單一能力相比較),但是你的「智力之數」上卻能「嫁接」出百種、千種甚至萬種不同的水果(依靠大腦的通用智力,學會百種、千種技能,理論上是可行的)來。而且還可以將這些數以萬計的果實相互鏈接成一張張大網,融合、派生、裂變出數以億計的新型水果來。這是多麼偉大的「萬能智力」啊!
然而,這種智力只因為大家都有,於是你就顯得很平常了,所以,日常生活、學習中,人們往往輕視它,甚至作賤它。
這麼一比較,你是不是明白人類的智力與學習能力要比機器強數以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呢?
實際上,這還算不上什麼,關鍵還有兩點:
- 人類可以將這些數以百計、千計的「智力」,綜合起來,形成更高、更廣和更深的,跨學科、跨領域和跨行業的偉大的「智慧」;
- 在這些智慧的互動下,人類達成了自然界最偉大的「集體學習」模式。
這一模式到底有多麼偉大與高效,你翻看一下曾經「人肉搜索」的厲害,以及諸如維基百科等對知識分享的浩瀚與偉大,便可能感觸到一點兒味道了——這才是最「不得了」的學習能力!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智慧等級比較
這裡簡單比較一下「智力」、「智能」與「智慧」三者之間的差別。
- 智力
是指人的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主要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與操作能力等構成。
- 智能
就是具備「智力+能力」的意思,兩層含義,一是「像有智力的能力」,比智力低很多層次,正是如今人工智能的水準;二是「有使用智力的能力」,比智力高很多層次,是人們對人工智能未來的期許。
- 智慧
是最高層面的東西,也就是利用智力去無限跨界、深度學習、創造思想、創新發明(發明人工智能)、高度互動、高能運作、高效借物(如利用人工智能的超級單邊能力)與大規模協作等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具備無限的想像空間,比如說改造世界、創造文明等。
實際上,人類在生活、學習中,單個個體大可不必需要人工智能(機器、系統和程序)這些超級的低層次的能力。如需用,只需藉助工具便可以達成。所以,機器所具備的這些能力,就是 「工具」的特有功能。
顯然,人類正是因為具備如此數以千計、萬計的在感受、表情的無數細膩分支以及其他無數特徵的思維、解決無數問題等的「智慧性」的能力,才能適應、融入現實中如此龐雜、多樣的生活,創造出如此豐富、複雜的人類關係,建立起家庭、社團、國家和社會,創造出經濟、政治、歷史以及如此博大精深、璨如星河的人類文明。
這麼再一比較的話,你說人類的智慧與學習能力比機器高級得已經超越了幾何級數,甚至到了指數級別的程度,這或許都不為過。
由此也可以讓人明白,機器要從如今的弱人工智能跨越到強人工智能(一種願望)有多難,其間要突破多少範式。是否能夠成功,真的是個無從知曉的問題。
另外,對於機器學習不受人類偏見的影響而具備更少偏差的優勢和永不疲勞的特質,而人類要休息要睡覺,還有諸如嫉妒心、懶惰、衝動與激昂等情緒問題。實際上,這正是表徵和反映出機器比人低級無數的根本之所在(很多人還把它當成是人類的缺陷,實際上是生在「蜜中不知蜜」的錯誤認識),它們低級到什麼都不懂,只曉得埋頭做單一或少許維度的事情。
由此,這也反襯出人類的高級,高級到只有「自我」才能擁有的複雜的「缺點」,進而有「思想」、有「意識」。
話說回來,現今,似乎如神話般厲害和被神話得恐怖的人工智能,為何連2、3歲小孩的智能和感知都不曾有呢?其核心原因就在於這些機器、系統或程序根本就不具備像人類一樣的「意識」。
未來,隨着科技的不斷突破,人工智能將會在很多方面越來越具有「感知」的能力了,不過,這些感知僅僅就是人類的一個「比喻」而已,有如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在1980年提出的「中文房間實驗」以駁斥「圖靈測試」一樣。
我們認為,唯有突破「意識」,機器才能具備像人那樣「風情萬種」的感知,進而才可能形成思想,產生通用的強人工智能和如神靈般的超級人工智能。否則,人工智能就如同你手中的刀劍、武器與手機一樣,將會長期被困限於「工具」的範疇。
那麼,人工智能能不能突破「意識」這個大範式呢?《新未來簡史》一書第9章用了2萬多字,為你細細道來!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節選自王驥的《新未來簡史》一書。著者是跨界高產作者,場外金融、資本市場專家。對社會、人類的未來趨勢有着近20年的關注與研究。曾創作過50餘首詩歌,著有13部金融資本、自然科學與管理類圖書。所著圖書曾不少於兩年半的時間連續穩居京東「新三板」(場外資本市場)類圖書銷售排行榜首,曾有4部書籍填補國內資本相關行業圖書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