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興、華為公司,接着是中科曙光等中國科技企業,美國的無端制裁引起了國人的不滿,大部分人開始發現芯片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芯片一直都是中國科技行業的短板,雖然華為公司可以自主設計芯片,但是迄今為止依舊無法自主製造。
正是這樣,中國科技企業十分依賴進口芯片,導致中國科技行業一直無法擺脫其他國家的限制。這不得不讓人產生疑惑,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大規模提高,為何無法實現芯片的自主製造?難道中國真的造不出芯片嗎?其實不然,應該大部分人知道原因。
中國無法引進先進的EUV光刻機,自然無法製造先進的芯片。目前,我們有且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研發光刻機設備,二是另尋他路,研發新材料。就像光刻機的研發,上海微電子已經推出了28nm光刻機,但是迄今為止依舊沒有實現商用。然而,其它廠商已經推出了5nm光刻機,可見國產光刻機與先進光刻機的差距。
雖然5nm芯片和28nm芯片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28nm芯片在實際應用方面,可以達到大部分工業發展的要求。如果是高精度的芯片,對於消費者而言其實是性能過剩。同時,中國科技企業已經突破了材料方面的一些技術封鎖,並且利用碳納米管取代晶體管,這樣就能在不用光刻機的基礎上,實現碳基芯片的製造。
為了打破其他國家的技術封鎖,實現芯片的國產替代,一些科技企業、高校開始自主研發。但實際上,相比芯片壟斷,人才流失才是更可怕的事情。中微半導體的創始人尹志堯曾在一次採訪時表示,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發現大部分美國頂尖技術人才都是華人。可以說,中國的人才流失問題十分嚴重。
曾是清華大學的學生——高杏欣,後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博士,主要學習衛星導航專業,連續兩次突破了歐盟的伽利略導航定位編程,並實現了跟蹤。對於任何一家國家的發展而言,導航衛星、通信技術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杏欣憑藉伽利略導航定位編程提高了自身的地位,得到了美國提供的綠卡。但是,高杏欣的野心不止伽利略導航定位編程。
隨着北斗衛星的發射,高杏欣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並把目標放在了中國的衛星系統,她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了北斗衛星的探索,掌握了一些民用數碼數據。雖然高杏欣公開了所有的民用數碼數據,但是隨意破解北斗衛星這一操作,還是引起了無數國人對於高杏欣的不滿。
大部分中國頂尖人才都在中國接受了優質的教育,但是選擇了留學,成為其它國家的高新技術人才,並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其他國家的發展,導致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變成了他人的「嫁衣」,這是一件扎心的事情。可見,中國在培養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體現了人們在就業方面面臨的難題。
要知道,各大高校對於人才的培養一直都是圍繞書本展開,沒有進行一定的實踐,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自主思考問題。加上中國並不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忽視了學生對於這一方面的需求,導致「畢業即失業」這一情況一直困擾着大部分畢業生。由於所學的專業無法找到對口的工作,大部分人選擇轉行,一些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選擇了出國留學。
隨着留學人數的不斷增加,「畢業即失業」這一現象日益明顯,大部分畢業生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導致人才流失的程度不斷擴大。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稅前工資是12326元/月,遠遠低於房地產業、金融產業的稅前工資。要知道,不斷崛起的房地產、金融以及互聯網行業的工資達到了80000元-150000萬。
為了實現半導體行業的長遠發展,中國8所高校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培養一些專業化的集成電路人才,加大力度發展集成電路以及有關學科,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目前,大部分高校開始響應有關部門的號召,主攻集成電路行業的一些缺陷,從而實現半導體行業的穩定發展。可以說,中國的科技企業、高校已經發現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作用。
關於人才流失這一問題,說明了中國集成電路行業以及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一味地發展房地產業、金融以及互聯網行業,忽視了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導致國產芯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一直受制於人。要知道,排名全球半導體專家前六的都是華人,包括光刻機、5nm工藝、3nm三極管的難題都是華人解決的。
不過,房地產業的發展即將達到飽和狀態,想要維持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各大企業需要調整發展策略,並把目標放在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產業。按照這一趨勢持續發展下去,人才流失這一問題將會得到有效控制,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即將迎來高潮。
要知道,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發展、ASML公司成為全球唯一可以製造EUV光刻機的廠商,都是因為華人的不斷研發。然而,大部分華人不願回歸祖國的懷抱,一些華人甚至在其它國家落戶,導致中國的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想要掌握一些核心技術十分困難。為了留住人才,清華大學斥資建立了集成電路學院,逐漸緩解自身的被動。
集成電路學院不僅可以培養相關專業的人才,還能推進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學習不同國家的企業管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除了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推出了一個獨特的培養人才的方法,並將其命名為「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相比其他學院的發展模式,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結合了產業和教育,滿足了學以致用這一教學模式。
可以說,電子科技大學的這一發展模式解決了大部分畢業生面臨的難題,緩解了「畢業即失業」帶來的壓力。按照這一趨勢持續發展下去,國產芯片的未來發展將會十分可觀,一旦這一發展模式得到應用,有關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就有了借鑒。可見,這不僅僅是一種模式,更是一種實踐、一種嘗試。
實際上,避免人才流失已經成為大部分科技企業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這是各大科技企業、各大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像任正非說的,要讓自己養的雞回到自己的窩下蛋;福耀集團的創始人曹德旺一度表示,無法留住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工程師,導致自身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呼籲各大企業家的號召,華為公司建立了軟件大學;曹德旺斥資百億建立了科技大學,力求培養一批有關集成電路行業的人才,並拋出了一筆巨額資金支持想要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從而避免人才流失。
總結
比芯片壟斷更可怕的是人才流失,美國的大部分頂尖人才來自中國,這一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美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面對這一局面,中國的高校做出了重要決定,清華大學等紛紛在半導體行業展開布局。對於人才流失,你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