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 ,
1、丑國要發展,要領先,就必須製造充足的、多樣的、豐富的「需要」,才能讓自己的「可能」即「科技」先進、強大、領先。
2、而丑國「科技」的先進、強大、領先,也反過來促進了丑國「需要」的豐富多樣、充足。
3、這便能理解,丑國才3億人口卻是全球第一大市場 消費國了,這是刻意推動出來、製造出來的,不是無意間產生的。
4、也即,是這個公式 塑造了丑國的行為,支配了丑國。
5、而正是對「需要」和「科技」這兩者的保障,讓丑國的先進性,成為「現實」,造成了丑國的強大、和超級大國地位。
6、而正是本國充分的、多樣性的「需要」,也加大了「丑國夢」即「可能性(Possibilities)」實現的機率。
所以,丑國定義自己為「可能性(Possibilities)」,沒毛病!這是個嗜「需要」和「可能」而生的國家,要理解丑國,適合從這一點出發。
有些人說丑國曾有3次機會阻止我們崛起,私以為這輕視了丑國,丑國更大的可能只是在利用、製造「需要」而已。絕不可小看丑國,否則是要吃大虧的。
我們看丑國怎麼給國家提供「需要」的:
1、直接給家庭或個人,發錢,支持出「需要」。
2、制定每小時最低工資,並以立法保障。鼓勵、提倡信用消費,大多數公民,手頭不留存款,充分地釋放出「需要」。
3、在很多恐怖組織的背後 ,都能看到丑國的影子,甚至最先就是由丑國扶持起來的;丑國在全球設計戰爭,從而製造出軍事、安保、資源等領域的各種「需要」。
據統計,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地區發生了248次武裝衝突, 其中丑國發起的就有201場,約佔81%。
丑國是在拱火嗎?不是的,丑國只是在製造「需要」,為了保證自己能活下去。
4、在全球製造疾病,從而製造出醫療、保健領域的「需要」。
5、極度商品化,把一切都進行「商品化」,用更好的流動性,進一步促進、擴張「需要」。
6、打造全球化,來獲取更多的「需要」。
7、價值觀上、文化上,去改造人的觀念,激發、釋放、改造人的「需要」。
預測:
如果沒有需要,因此「可能性(Possibilities)」就崩潰了,丑國就活不了;假使世界上沒了戰爭,丑國就活不下去。。。
丑國如何越來越富
1、現實的先進,需要的充分龐大,為全球商品定價提供了進攻性空間、防禦性空間。
2、而正是利用這個空間,丑國制定、支配的定價體系,操縱了各國的富裕和貧窮。
假設A國能生產a1、a2、a3 ……a100000這樣10萬種商品,那麼只要這把10萬種商品的價格壓制在較低的位置,那麼A國的財富就相對貧窮。而丑國能生產其他500種商品,只要把這500種商品的定價抬到較高的位置,就能讓丑國富裕起來。
而工作涉及這500種商品的員工,便也相應分配較多的財富,也即國民也富裕了起來。
丑國,就是這麼製造、操縱出窮國、富國的。在這個定價體系上,丑國的精英層是很團結的。
正如,我國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是用定價的「輕重之術」——衡山之謀、石壁謀、菁茅謀等,使敵國窮、破,使己國富、強。
可見,癥結在於:
創造出充足的「需要」,「需要」越大、「科技」就先進,則商品定價就能防禦、進攻,從而操縱己國富、敵國窮。
還是從這個公式出發,看怎麼應對丑國這個生物。
1、降低商品價格,以擴張「需要」。
利用自己的獨特優勢,某種原材料定價為0,這樣子,把成品商品的價格打下去,更低的價格,就有更充足的「需要」。
1)只要控制該商品在國內流通,則財富只是左手到右手,不會有流失。
2)這是一種藏富於民,並且擴張國內的「需要」,「需要」越大,相應的「科技」便會隨之越先進,即用「需要」來養出「先進性」。
3)再用「先進性」,養出在國際上的定價。當該商品要出口到國外流通時,則要加上相應的原料費,這樣也不會有損失。
「需要」充分了,吸納人口的就業就有了,就業有了,人就有錢了,有錢了,「需要」就越充分了,「先進性」就上去了,商品定價權就有了,所以,這是個正反饋循環,會越來越強。
所以,
1)可以極力發展自動機械人,來獲取這種原料,自動機械人是基礎。
2)可以極力發展相應的回收產業,把原材料分離、回收回來,這種回收產業先進了、強大了,又可以推動其他資源、材料的回收,這也是個正反饋循環,會建立起獨特的先進性、效率優勢。
2、商品裝備科技性、先進性
利用自己的獨特優勢,某種頂級科技、技術定價為0,比如我國的頂尖登月、航天、飛行器等,在國內的一堆後備企業,都可以免費對接、裝備,融入到民用商品中去,為商品在全球市場提供定價空間。
1)這種「先進性」可以擴張「需要」,而相應的「需要」又反哺「先進性」,使科技繁榮。
2)保密並不能哺育「先進性」,企業後備梯隊,才能哺育「先進性」、保證「持續先進性」。
3)保密的「先進性」,只是一時的,是會枯萎的。
4)國家擁有的高、精、尖的「先進性」,搭配群眾路線,或者就是無敵。
5)這放在國際上,就是技術、標準的輸出,在相應技術、標準上形成密布的產業鏈和厚尾,就具有了如同丑國控制世界經濟產業鏈、支配他國企業那樣的影響力。
3、10倍提高材料復用性,強化回收、復用
比如一件商品,正常的使用年限是3年,通過有力的回收,可以把商品的使用年限縮短到2年、甚至1年半,那麼「需要」就相當於擴張了1.5倍甚至2倍,而消費成本並沒有增加,而消費品質反而上升,「需要」如此擴張,則「科技」隨之「先進」。
通過舊品折價回收,就可以把商品售價相當於變相地降了下來,相當於是原來定價的三成、四成、六成、七成,做到這等程度,「需要」想不擴張也難。
1)這就要求非常強大的回收產業鏈,一經擁有,就會帶來極其巨大優勢。
2)這就可能要求在製造、封裝和回收、提煉上統一對接標準,以形成閉環、內循環。
3)因為這樣釋放的「需要」,這種「需要」的增長,形成了消費、生活觀念後,則偏向於不可逆。
4)目前很多原材料定價權掌握在他國手中,而致全力發展出回收產業鏈、攻尖,原料定價權,就可以大幅地奪回;當降低成本後,商品的定價進一步下降,則「需要」又形擴張,這又構建起了正反饋循環。
「科技」、「價格」、「組織」,都是我們制度的優點。
丑國需要商品價格越來越高,才能促進「科技」。
我們可以商品價格越來越低,也能促進「科技」。只要我們做了準備。
1)價格越來越高,則終有一天,全地球的實體也承受不起、生產不起某件商品,科技和發展就此止步。
2)價格越來越低,則誰都買得起、生產的起,則「科技」和「需要」一起擴張,則「科技」就不會止步。
從這個公式出發:
1、毛主席把「需要、必須性」,作為決策的第一依據。
2、而這個公式,也可以作為預言的一條規則;從「需要、必須性」出發,在1916年毛主席預言中日必有一戰;在1938年預言了抗日戰爭以日本必敗為結局。
3、利害性,並不構成現實,所以,利害性不能做為決策的依據。相比「需要、必須性」,可能性,也不適合作為決策的依據。
研究毛主席,耳目一新的結論、角度 (不吹牛、吹牛就是小狗):
覺得好就加個關注吧[呲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