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自研芯片的實力大家都有目共睹,海思半導體設計的麒麟系列芯片帶來極致性能體驗。只是海思設計的芯片暫無法投入生產線,原因大家都知道。
而美國在關鍵時刻允許高通出貨芯片給華為,看似是「好心」,其實另有盤算。美國允許高通出貨有怎樣的心思呢?華為對海思芯片有何堅持?
美國允許高通出貨芯片的心思
高通在國內手機芯片市場有很高的地位,國產廠商的旗艦手機幾乎都選用高通驍龍系列處理器。隨處可見的驍龍7,驍龍8平台,讓高通在中國市場上賺取豐厚的利潤,再加上通信專利費用,一部中端智能手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成本都來自高通。
不過高通在中國市場發展幾十年以來,並非一帆風順。發展初期高通驍龍芯片名聲不顯,且性能優勢不大。
後來在小米的率先支持下搭載了驍龍芯片,使驍龍芯片得以在市場上嶄露頭角。而高通也對小米給予了支持,成為小米公司的股東。雙方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小米頻繁能夠獲得驍龍芯片首發機會的原因。
隨着高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內手機廠商紛紛選擇了驍龍芯片陣營。雖然市面上也有聯發科,紫光展銳這些芯片供貨商,但高通驍龍平台的口碑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也讓高通躋身一線巨頭。
高通還遇上一大問題,那就是華為有自研的麒麟芯片,高通無法拿到渴望的訂單。華為手機業務巔峰時期,每年的出貨量數以億計,穩佔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三。
雖然那時候華為有少部分中低端機型採用驍龍芯片,但對比海思的佔有率,高通在華為手機供應鏈並沒有太重要的地位。
高通曾試圖說服華為放棄自研芯片,用提供優惠的方式向華為供貨,結果可想而知,以華為對科研事業的堅持,自然是選擇自研芯片。高通一直都希望成為華為手機業務的芯片主力供應商,直到在美國規則的作用下,高通因此獲得了供貨契機。
其它供應商也申請了供貨許可,但只有高通的申請獲批,不過高通被允許供貨的範圍內僅限於4G芯片。在華為發佈的Mate50系列中,也是採用4G版本的驍龍8+處理器。不只是手機,華為的平板也紛紛選用了驍龍芯片。
這給任正非直接氣「炸」了,雖然獲得了芯片供貨,但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美國允許高通出貨的心思很明顯,一方面既要賺錢,另一方面不提供前沿的技術。
而對於一向堅持自研芯片的華為來說,為了能夠讓業務發展下去,必須克服各種困難。
當然,手機業務並不是華為全部的業務,為了彌補手機業務帶來的變故,華為積極布局智能汽車產品,和車企展開合作,發展汽車銷售業務。一輛汽車帶來的銷售額足以抵得上十幾部手機。
華為對海思的堅持
華為手機業務會繼續前進,該研發的芯片也不會停止研發,即便暫不能進入生產線,但可以為將來做準備。華為自研芯片十幾年,通過旗下的海思半導體獲得芯片業務的支持。和蘋果自研芯片一樣,華為的芯片幾乎都是自用的,不對外出貨。
因此有怎樣的市場佔有率完全靠華為設備出貨量。但華為業務有怎樣的狀況大家都知道,海思芯片不能生產,從而轉向高通芯片陣營。
現在華為發佈的旗艦手機均使用高通驍龍處理器,性能表現如何暫且不說,關鍵是不支持5G網絡功能。華為手機要想支持5G網絡,要麼選擇5G通信手機殼,要麼等產業鏈恢復原來的供貨狀態。
不過在5G時代尚未全面到來的情況下,4G手機也能有很大的銷售市場。就像華為Mate50迎來熱銷,首批400萬的備貨已經銷售一空。一方面華為在緊急生產Mate50系列手機,另一方面華為依舊在堅持對海思的投資研發。
華為說過,對海思沒有設定盈利目標,只要華為養得起,就會一直養下去。非但不會解散團隊,而且海思照常進行招聘活動。
有堅持就有回報,海思保持科研任務,為華為研發出了芯片堆疊技術,還發佈了相關專利。同時為了讓芯片布局多元化,華為旗下的哈勃科技投資了幾十家半導體企業。
從EDA軟件到碳化硅材料,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華為各項業務走得更遠,把活下去當成首要目標,相信華為一定能堅持到底。
總結
真讓人惱火,在規則的助攻下,高通拿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訂單機會。可為了業務的延續,合作是重要的選擇。但華為不會停止對自研芯片的研發,還會繼續前行,讓有朝一日,海思芯片可以涅槃重生。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