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中共濟南市委「山東這十年·濟南」主題新聞發佈會在龍奧大廈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強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市委副書記、市長於海田回答有關提問。市委新聞發言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戴龍成主持發佈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發佈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記者問道:「近年來,濟南市在謀劃創新、推動創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請問有哪些重點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海田說,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親臨濟南,在視察浪潮集團時強調指出: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能否過坎的關鍵;要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濟南市的殷切期許,也是省會責無旁貸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久久為功推進科技創新,着力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創新正日益成為濟南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突出原始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聚焦服務國家和省重大戰略,推動代表量子領域國家戰略創新最高水平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獲批建設,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3家省實驗室作用更加凸顯,碳化硅材料、高功率芯片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電磁驅動、大氣環境模擬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建設,實現大科學裝置「從0到1」的突破。
突出協同創新,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組建山東高研院、山東未來網絡研究院等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58家,打造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10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近1000家,海外企業孵化器、海外研發機構從無到有、總數達到54家。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92家增加到目前的4397家,累計培育獨角獸企業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省級以上瞪羚和專精特新企業分別達到423家和1532家、均居全省首位,挺起了省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脊樑。
突出要素集聚,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下大力氣引進建設一批重大科創載體平台,齊魯科學城加快規劃建設,山東產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山東大學四大創新圈聯動創新格局加速形成,累計建成院士工作站118家、專家工作站124家。先後出台「高校20條」、「雙創19條」、人才政策「雙30條」等高含金量政策,培養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超過1500人,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55萬人,為省會加快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突出體制改革,全社會創新活力更加強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深入實施「賽馬制」「揭榜挂帥」等機制,連續兩年組織「揭榜挂帥」工程,支持24個項目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95.5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65.4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2%。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高標準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6+N」平台、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2年的30.3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73.48億元,越來越多的創新萌芽在泉城濟南開花結果。
于海田說,下一步,濟南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全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努力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為科技強省、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濟南力量。(濟南日報 記者:王端鵬 張茜 攝影:陳長禮張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