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蘋果對壘,頹勢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

2022年09月08日22:18:25 科技 1524

華為蘋果對壘,頹勢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 - 天天要聞

文/孫鵬越

編輯/大風

9月8日凌晨1點,2022蘋果秋季發佈會如期舉行。


最受人關注的iPhone14系列徹底告別了「小屏旗艦」,因連續兩代iPhone 12/13 mini銷量過差,導致蘋果直接砍掉mini版本。與之相對的是,iPhone14系列新增加Plus型號,一切都像是蘋果為大屏妥協。


除了iPhone14系列以外,蘋果還更新了Apple WatchAirPods Pro兩條產品線,並首次推出了更專業同時價格也更高的Apple Watch Ultra。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兩天華為也開了發佈會。發佈了新一代旗艦手機Mate 50,這也是蘋果數字系列和華為Mate系列時隔兩年的相遇。


兩大品牌幾乎在同一時間發佈旗艦手機,頗有一些一較高下的意思。也給長時間遇冷的手機市場,帶來了足夠的關注度。


開歷史的倒車


iPhone 14系列並沒有像媒體猜測的那樣出現價格上漲,iPhone 14起售價5999元,新增的iPhone 14 Plus起售價6999元,iPhone 14 Pro起售價7999元,iPhone 14 Pro Max起售價8999元;每差一個檔次就貴了1000元,非常符合蘋果公司的強迫症。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最低配置的起售價沒有變,但更高規格的內存確實漲價,其中256G漲價100元,512G漲價300元,1TB版本漲價500元。


這次的iPhone 14系列堪稱「開歷史的倒車」:iPhone 14/Plus的SoC均使用滿血版A15芯片,也就是去年iPhone 13 Pro/Max和芯片;而最新的旗艦SoC A16芯片則由iPhone 14 Pro/Max獨享。


自iPhone手機和A系列芯片誕生以來,這是蘋果首次在數字旗艦系列使用舊芯片。

華為蘋果對壘,頹勢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 - 天天要聞

iPhone 14/Plus

除了硬件配置以外,這次iPhone 14系列外觀改動不大,依然是直角邊框+新增顏色,延續「科技以變色為主」的設計習慣。iPhone 14/Plus有淺藍色、粉紫色、黑色(午夜色)、白色(星光色)、紅色五種顏色;iPhone 14 Pro/Max有暗紫色、金色、銀色、黑色四種顏色。


唯一的亮點是iPhone 14 Pro/Max將頂端的屏幕切口從劉海屏幕改為「藥丸屏」,並新增了Dynamic island(靈動島)交互設計。


僅僅靠藥丸屏和過度動畫,能否支撐住iPhone 14 Pro/Max高達7999元的起售價?社交媒體質疑聲遍地,但蘋果卻對自家的iPhone 14系列頗為自信。據中關村在線報道:蘋果已經要求富士康等工廠提前備貨,新款iPhone 14系列目前已生產了超過3400萬台,是今年年底9000萬台原訂單的三分之一以上。


提前備好3400萬台iPhone 14系列,這恐怕是近幾年來備貨數量最多的iPhone,可見蘋果對於iPhone 14系列出貨目標更高。


但在2022年整體市場下行的當下,iPhone 14系列想要維持住上一代iPhone的銷量奇蹟,着實是個極大的挑戰。


華為同台競爭


蘋果iPhone 14系列發佈的前一天,華為發佈了Mate 50系列。


作為遲到兩年多的華為旗艦,Mate 50系列在硬件上並沒有新的突破:全系列搭載4G版本高通驍龍8+ Gen1處理器、6.7英寸OLED屏幕、90Hz刷新率、充電則為66W有線快充和50W無線快充。


Mate 50這款產品可以說是在種種封鎖下衝出一條血路:芯片用不上5G,就通過配置5G手機殼成為「5G手機」;相機和徠卡被迫「分手」,華為便推出影像品牌XMAGE,形成自成體系的移動影像技術;系統被安卓斷供,Mate 50 搭載了最新的Harmony 3.0,努力追趕iOS和安卓的腳步……


除此之外,Mate 50還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硬件能力、更扛摔打的崑崙玻璃、磁場微控馬達、低電量應急模式、超空間存儲壓縮技術等黑科技技術,彌補一些SoC性能不足的差距。


在售價方面,華為Mate 50E起售價3999元,Mate 50起售價4999元,Mate 50 Pro起售價6799元,Mate 50 RS 起售價12999元。

華為蘋果對壘,頹勢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 - 天天要聞

Mate 50系列

據媒體報道:Mate 50系列備貨量是600萬,但受4G手機影響,銷量預計偏低。


Mate 50系列銷量被看衰,從某種程度來說也真實反應了華為斷供後的窘迫。


2019年是華為最巔峰的一年,全品牌手機在全球的總出貨量達到2.4億部,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第二位。然而到了2020年,華為因芯片供應問題折戟高端市場,2020年全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共1.89億台,同比下降21.5%,市場份額14.6%。


隨着5G時代的到來,華為作為5G的發明者,卻遭到了基帶斷供,被迫只能使用4G芯片,直接影響到手機的出貨量。市場研究機構Omdia數據顯示:2022年Q1季度和Q2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分別為560萬部和640萬部,出現大幅度下滑,但是其他廠商沒能完全彌補這一市場空白,預計華為2022年智能手機銷量3000萬部左右。


Mate 50系列的誕生,能為華為銷量帶來一針強心劑。


作為國內手機廠商為數不多的高端機型,Mate 50系列市場聲量絲毫不遜色iPhone 14系列,在發佈會當天,Mate 50系列在華為官網的預約量已超245萬。


僅僅兩天時間,Mate 50系列全款預售便已經售罄,多家電商平台限量搶購均顯示缺貨,連搭載崑崙玻璃的高端機型也被搶購一空。


全球市場遇冷


2022年,是國內手機市場最為蕭條的一年。不僅僅只有華為遇到出貨量下跌,其他手機廠商也遭受到同樣的寒潮。


中國信通院發佈《2022年6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1-6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36億部,同比下降21.7%;其中,5G手機出貨量1.09億部,同比下降14.5%,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0.2%。


銷量下行的手機品牌不乏小米OPPO、vivo等頭部企業,均有20-30%的同比降幅。整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也達到了十年以來的最差水平。


出貨量下跌,手機廠商普遍使用了大量發佈新機來刺激銷量的打法,導致在2022年1-6月,各大手機品牌上市新機型累計201款,其中5G手機112款。


智能手機出現周期性衰退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市場需求下降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供應鏈成本上升。


出現市場需求下降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手機的創新能力下降,每次新機的發佈,都是在鼓吹屏幕、影像、處理器芯片,你家的拍照好,他家的也不錯,導致智能手機差異化乏力,只能出現「常規性升級」,越來越難以被消費者感知。


並且,現在手機硬件內卷過於嚴重,大部分旗艦機均出現性能過剩,功能沉冗且大同小異,導致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超過31個月。


消費者的購買需求減弱,讓大批手機品牌開始「庫存修正」和「調整預期」。整個智能手機市場都進入存量甚至是減量時代。

華為蘋果對壘,頹勢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 - 天天要聞

手機零部件

另一方面,疫情導致的手機零部件原材料價格上漲,供應鏈成本上升也是導致手機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


疫情對手機市場的供應鏈造成巨大影響,大量工廠出現停工停產導致交貨延遲,區域管控導致物流受阻。


下游手機銷售終端網點,也在艱難求生。今年三月,小米為減少疫情對線下零售的衝擊,開始針對線下門店已經進行了五次補貼,累計金額1.2億元。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大量國代、省代、地包的代理商和線下門店出現大面積閉店關店。


同時,三星索尼等公司一直把持着屏幕、內存、手機鏡頭等核心零部件,這也是長期技術研發缺位,導致國內手機品牌被供應鏈的掣肘。


以摺疊屏為例,三星作為全球唯一的摺疊屏巨頭,佔據摺疊屏品類超80%的市場份額。他們會把最好的技術先供三星手機使用,其他廠商只能等待明年產品升級,才能吃上前一年的「剩飯」。


同時,議價權全都掌握在三星手裡,國內手機品牌只能被迫高價、溢價購買核心零部件。


市場需要大改變


歸根究底,現在的市場寒冬還是國產手機的創新力不足,導致衝擊高端失利,讓絕大部分的毛利都被蘋果賺走。


統計機構SA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Q2季度,蘋果全球銷量高達4750萬台,是十年來銷量最好的Q2季度。這份打破了歷史紀錄的成績單,和國內手機品牌人均20-30%的降幅簡直天差地別。


不但高端賣不過蘋果,就連降價也不行。


今年618電商大促,國內智能手機的總銷量達到1400萬部,銷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為蘋果、小米和榮耀,蘋果的銷量佔比接近一半,約為700萬部;其中,排名第一的iPhone13銷量達到了282萬台,而第二名的Redmi K50銷量為34萬台,相差近8倍。

華為蘋果對壘,頹勢的手機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 - 天天要聞

Apple Store

當iPhone稍微改一下劉海屏、做個特效動畫都有無數人為之激動吶喊,國產手機有多久沒有實現過實質性的突破了?


但不可否認,蘋果華為兩大品牌幾乎在同一時間發佈新品,的確給手機市場帶來了足夠的關注度。在國內手機市場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不知華為蘋果能否帶來一些振奮。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佈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佈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積架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