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那紅宇,現任華能新能源智慧運維中心技術服務部主管。
曾參與彰北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維,負責行業級風電機組涉網技術改造、新能源公司首批風電場自主檢修等工作,後轉入新能源智慧運維中心從事技術服務。
我職業生涯的兩次抉擇都帶點冒險精神,一次是29歲從火電廠「跳槽」至風電場,讓我與華能風電結下不解之緣;一次是39歲從風電場「跳槽」至新能源智慧運維中心,讓我看到新能源發展的未來。
深耕風電10餘年,在新能源發展的「高速路」上,我一路狂奔,有疾風驟雨,有孤夜寂寥,始終與綠色夢想為伴。
10年磨礪,挑戰亦是成長,我歷經過華能新能源裝機容量過百萬、千萬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了華能新能源管理體系逐步成熟完善,技術創新日趨快捷智能,人才培養更加專業全面,華能以實際行動擁抱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屬於華能的「新能源時代」已經到來。
半路出家的風電「拓荒者」
2008年,校友群一張照片觸動了我:同學站在高大潔白的風機下,背後是藍天遠山,一片自由遼闊。在火電廠不安於現狀的我只有一個念頭:要去風電場闖一闖。
我是幸運的,趕上中國風電飛速發展的5年。在政策、補貼的加持下,風電裝機量大幅增加,「三北」地區更是當時國內陸上風電大發展的主戰場,華能首批國產兆瓦級風機建設正在全面鋪開。
2009年,我乘着這陣「風」奔向了新能源公司遼寧分公司彰北風電場——
267台單體容量1.5兆瓦風機,裝機容量40萬千瓦,是華能當時在建的體量最大的兆瓦級風電項目。要知道,當時國內主流的是600~750千瓦機組容量,對比之下,我和同事經常笑稱:「這就是巨人看小孩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對漫山遍野的風機,前路並不清晰。一方面,面對首批國產兆瓦級風機,運維、檢修沒有經驗可循,系統軟硬件都處於初級階段,一切都需要嘗試探索。另一方面,風電涵蓋的專業多,對運行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六個人的團隊既是運行人員又是檢修人員,干24小時運行後休息1天,再接着干5天檢修,還要擠出時間自我學習提升,幾乎每天忙活完倒頭就睡。
2012年,是我入行的第三年,1月初的一場凍雨造成風電場通訊光纜損壞,造成嚴重的大面積風機通訊故障。那年是華能首批兆瓦級風機出質保和自主管理過渡階段的關鍵一年,緊急情況並不少見。我作為班組長,此時更需要沉着應對。我帶着兩名同事,背着光纖熔接機輪流爬上輸電杆塔上搶修。零下28攝氏度的低溫下,3米高的輸電塔上,我艱難地熔接光纜,操作過程不能戴手套,刺骨的低溫讓我的手指發麻。每人熔接1、2根光纖後就基本全身凍僵,在車內緩一會兒後再去替換別人。就這樣來回替換,歷經6個小時才將故障排除。那時,將每次檢修的經驗詳細記錄在案成為我的習慣,為後來者少走彎路提供了借鑒。
從「人工」走向「智能」
2011年起,華能加速推進陸上風電發展,每年新增均超過120萬千瓦,2014年突破1000萬千瓦。2019年,舒印彪董事長率先提出圍繞能源轉型升級實施「兩線」「兩化」戰略,繪就華能新能源發展藍圖,年度開工、併網規模突破千萬千瓦。
也是在這「綠意盎然」的一年,我成為新能源公司檢修中心負責人。從遼西北到遼東南,9個風場,800多颱風機,500多公里距離,我和我的「特種部隊」將「度電必爭」刻入骨髓,不分晝夜,哪裡需要往哪裡沖。腰肌勞損是我們常見的職業病,一次我背着74斤的設備爬上70米高的風機,中途休息了好幾次,到機頂已經直不起腰。看到集團公司為風電場安裝了免爬器,我們都激動不已,有了這個「神器」,負重上行不再是「苦差事」,工作效率也翻倍了。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企業的發展天翻地覆,此時的我再次有了巨人看小孩的感覺。當年系統不完善,很多工作需要手動完成,我們比喻自己是人工「智能」——雖然風機智能化程度很高,但是其他輔助工作全部依靠「人工」。10年前,24小時基礎運維,每兩小時需要樓上樓下跑上一圈,將實時數據記錄在表格上,如今「少人值守」甚至「無人值守」,一兩個運維人員即可監控全省上千颱風機,實時數據自動上傳;10年前,檢修電子元件小故障需要5、6天挨個排查、調試,如今系統自動提示,準確定位故障,10分鐘就能修好。從「人工」到「智能」的劇變,是10年前的我們絕對無法想像的場景。
時至今日,在別人眼中,我已是個榮譽加身、經驗豐富的風電人,但我知道內心的那股衝勁還在,依舊嚮往更大的舞台。
一塊屏幕里的新能源「千里江山圖」
曾幾何時,我這個老檢修人多少有些「瞧不上」集控。以前我管轄的場站設備少,自己就能全覆蓋監管,集控功能並沒有發揮指導基層工作的功能。但在一次吉林分公司的業務交流中,分公司省級集控中心實現少人、高效、智能的強大功能,徹底改變了我心中的集控「無用論」。當時吉林分公司集控中心的同志告訴我:「公司發展壯大了,初期規模小的時候依靠人工,後期發展壯大依靠數字化。」我意識到——數字化是新能源發展的必經之路。
就在我思考如何向數字化靠近時,2021年,集團公司新能源智慧運維中心為我打開了大門。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華能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步伐,新能源智慧運維中心應運而生,我由基層檢修專業崗位轉入集團公司智慧運維中心,將自己的基層工作經驗與新能源數字化發展緊密融合。
掐指算來,我來到智慧運維中心已經快一年了。每當我站在大屏幕前,還是會打心底里覺得來的太值了!數據之多、功能之全面,似乎很多遙遠的構想都能快速實現。2021年,集團公司在29個省級行政區運行着風電、光伏場站共432個,涉及309種風機機型、95種光伏逆變器型號,新能源數據資產規模巨大已超過1000萬點。在我可以預見的未來,華能新能源裝機容量還將實現數量級增長,新能源智慧運維繫統將在故障預警、診斷檢修、降本增效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以前我與風機打交道,現在我站在它背後「玩」數據。如今被數據包圍的我相信,下一個十年,我將和走向未來的智慧新能源一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