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注新聞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聽說了,政府部門已經開始出手管制那些打着互聯網發展旗號,在中國瘋狂對國人「割韭菜」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時代確實給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餓了用手機點一下,外賣就會送上門。需要付錢,只需要掃一下就能付款完成,完成交易。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誰身上還帶現金啊,幹啥都是轉賬發紅包,似乎這已經成了萬能一樣。而在我國的很多高校,一些學生為了畢業後能找到高薪工作,都紛紛選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為了就是擠破頭也要進入互聯網公司上班。
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如果當一個國家的互聯網經濟影響到,乃至覆蓋了實體經濟之後,造成的後果就會是非常嚴重的。在說這個之前,我們先看一下西方國家,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他們雖然重視互聯網的發展,但沒有達到瘋狂的地步。他們更加重視科研,教育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很多人會拿美國反駁,說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就非常多,而且非常發達。但你們不知道的是,其實美國的實體經濟更發達,實體企業更多,只不過他們把工廠搬到了海外而已。
在其他國家建廠,真正獲利的還是美國自己。那麼互聯網經濟能不能取代實體經濟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而且我國可以用一次非常慘痛的經歷告訴每一個人,互聯網取代實體經濟,這一招絕對行不通。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根本,沒有實體經濟的國家,他所有的一切都將泡沫化,只要一點點打擊,就會被徹底摧毀。過分地依賴互聯網就會發現,當真正危機產生時,互聯網根本就難以擔當大任,而互聯網經濟更是承受不住衝擊的。
眾所周知,日本這個國家,資源匱乏,人口也不是很多,只有幾千萬。二戰前,我國資源豐富,擁有5億多人口。但當日本發起侵略戰爭時,我們才知道,日本的軍事實力原來如此強大。原因在哪?因為那個時候的日本就已經擁有發達的工業也軍工業基礎了,而那時候我國的工業實力還是零。因此我國用14年的慘痛教訓和痛苦經濟,總結出了經驗,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靠互聯網,而是靠實體經濟。互聯網只是國家發展中會用到的工具,但絕對不是任何東西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