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作為新興的生活方式,已經開始在乘車、打卡、支付、辦證、公安司法等環境中快速普及。
谷歌搜索「人臉數據」關鍵詞,你會看到許多相關的公開下載索引。
這些數據集通常用於訓練人臉深度學習模型,雖然有助於技術進步,但自然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風險。
2019年2月,深圳深網視界科技公司發生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其人臉識別數據庫包含超過250萬的個人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身份證號、性別、地址、生日、通行證、僱主,甚至他們在過去24小時內路過攝像頭的位置。
如「酒店」、「警察」、「網吧」、「餐館」等等相關GPS位置的描述。
數據顯示,單單在過去24小時之內,這家公司收集的數據就多達668萬條。
並且,該公司的人臉識別數據庫在沒有安全認證的情況下直接在公網「裸奔」。
換言之,任何人都可以查看這些記錄並跟蹤一人的行為。
就在前幾天,「AI換臉」應用ZAO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令大家再度提起對隱私安全的重視。
在未經許可授權的情況下採集人臉數據,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安全,屬於犯罪行為。
但是在金錢面前,仍然有人不惜冒着犯罪風險採集和販賣人臉數據。
9月11日,北京青年報發表了一則新聞,「17萬人臉數據遭公開售賣,當事人對此一無所知」。
據報道,北青報記者近日在一家網絡商城中發現有商家公開兜售人臉數據,數量約17萬條。
這些數據涵蓋兩千人的肖像,每個人約有50到100張照片。
更細思極恐的是,每張照片還搭配了相應的數據文件,除了位置信息外,還有人臉的106處關鍵點,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眉毛等的輪廓。
此外,數據中還提供了人物性別、表情情緒、顏值、是否戴眼鏡等信息。
北青報記者以買家身份購買了數據包後發現,其中確實包括2000個文件夾。
裏面除了明星以外,也有來自醫生、教師等普通市民群體的照片,包括未成年人信息。
隨後,記者聯繫了數據包中的多位當事人,他們均表示對此一無所知。
經記者投訴後,該商品已於9月9日被下架。但據商家自稱,從發售至今他已多次賣出這些數據。
商家還稱自己也是從事人工智能行業的,平時需要收集這些數據,順便賣來掙個飯錢。
網友評:「掙個牢飯錢吧。」
自己的面部數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採集,還成為了別人的牟利工具,光是想一想就令人不寒而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該話題曾在9月11日登上微博熱搜。但截至9月12日,卻在微博上了無痕迹。
而在 @新浪科技 的微博中,也還能看到這條新聞。
點擊#17萬人臉數據遭公開售賣#tag後,卻顯示沒有任何內容。
不過,在齊魯晚報、新京報等多家媒體電子報上,仍然能查到該新聞。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事情必然會發生,且一直在發生,被發現的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我們在享受它帶來極度便捷的同時,個人信息安全也可能會因此而顯得極度脆弱。
這是很正常的產業發展規律,但卻是各行業和監管單位不能忽略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