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俠與劍,朋友忽然去世,答應贈送給他的寶物還需要兌現嗎?


劍,既是一種武器,也是一種精神象徵,西方的騎士也將劍作為榮譽的象徵,當被敵人圍困,即將被俘的時候,騎士會折斷配劍,避免被敵人繳獲。

劍也可以作為驅魔法器和家傳寶物存在,故而又被俗稱為「寶劍」。

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作為戈矛、弓弩之外的重要的主戰肉搏兵器存在的,並且在實戰中屢屢成為一方獲勝的關鍵。

這一地位直到漢代才逐漸讓位於刀。

而行走江湖,遊俠四方,劍也是俠士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的好夥伴,在作為遊俠武器的同時,也孕育出自身的精神與文化。


季札春秋吳國國君壽夢的第四個兒子,賢能出眾。壽夢想讓他繼承君位,但季札堅決推辭,讓哥哥做了國君。哥哥將延陵之地封給季札,於是,人們稱他為延陵季札。

季札屬於卿相之俠,地位尊崇,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時也擁有滿滿的豪俠之氣。

有一次,季札奉命出使列國,到徐國後,徐國國君以禮相待。席間,徐君十分欣賞季札的佩劍,很想得到它,但又不好意思開口索要,最終也沒說出口。

季札是個聰明人,看出了徐君的心思,而一般有俠士氣宇的人都是樂於成人之美的,就決定把佩劍贈送給徐君,只是接下來還要出使齊、魯、晉等國,而配劍也是一種外交禮儀,身邊也沒有其他的好的配劍替代,所以就沒有立即把劍贈給徐君,但是這件事卻一直記在心上。

季札出使列國完畢後,在返回吳國的時候,原本是不順路的,但為了兌現承諾,特地又取道徐國,可惜的是徐君已經去世了。

而徐君的兒子,現在的國君也很友好地接待了季札。

季札一邊感慨,他邊說緣由邊解下佩劍,懇切地請求徐國國君代他父親收下佩劍,以便子結自己的心愿。

徐國新君也是個君子,對此非常感動非常感動,但是他說:「我的父親對這件事沒有留下囑咐,不好擅自作主。」

由此可見,徐國的新國君也是個君子,畢竟那個時候生產力低下,一柄好劍有時候價值連城呢。

但是季札在去拜謁徐君墓的時候,在墓前,對徐君傾訴衷腸,惋惜自己姍姍來遲,未能在徐君生前將佩劍相贈。

然後,季札解下佩劍將劍輕輕地懸掛在墓旁的青松上。

這正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這件事我們現代人聽着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會覺得有點傻,但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這不僅僅是俠士風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是十三哥,謝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