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和農夫的故事

據說有一天,一位老農拜訪王陽明,說他家裡有一塊地,位置很不錯,現在家裡遇到了困難,看看陽明先生能否出錢買下這塊地。陽明先生說:「這塊地是你在困難的時候賣的,你會賤賣掉,我怎麼能乘人之危,占你的便宜呢?」就沒有答應老農的請求,贈送了老農一些銀兩後,讓老農回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王陽明帶領學生到郊外踏青遊學。路過一片莊田,看到此處風景秀美,景色宜人,感慨地說:「如果能在此地居住多好啊!」他的一名學生說:「這塊地是前段時間那位老農要賣給你的那塊地。」王陽明遺憾地說:「那時候買下多好啊。」剛說完,陽明先生立刻感覺不對。隨後一直閉口不言。直到日落黃昏,郊外遊學結束。陽明先生才徐徐吐了口氣說:「我終於格掉了私慾。」這時,一旁的學生才問:「老師,你從上午到黃昏一直不說話,是為何?」陽明先生緩緩地說:「我初時感到沒買那塊地很後悔。這就是私慾的念頭。這個私慾的念頭一起來,我就要立刻把它克制掉。我不說話,是在格,用了一整天終於把自己的私慾克制掉了。」

用陽明的四句教來分析這個故事:王陽明和弟子在山間遊玩,心境何等坦蕩沒有善惡,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可當弟子告知他那個土地曾是老農想賣給他的那塊時,王陽明馬上就起了懊悔之心: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動了心思後,王陽明的良知感覺到不對,這是私慾,是惡的。所以知善知惡是良知。之後他立即沉默不語開始格除這種被良知判定的「惡」,所以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對王陽明研究不深的話,他真是太可愛了。實際上陽明先生真不是個靠譜的學者。老農賣地明代中後期土地兼并是普遍現象。他的水平只是從道德層面上覺得不應該乘人之危占老農的便宜。對於抑制土地兼并的深層次問題居然沒有感受也沒有一點深入的思考。「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孟子·盡心》,「良知」在孟子的思想里是為人的底線,不思考就知道的東西,成為聖賢是要放大這種良知。但到了王陽明的這裡還要「致」才能發現良知,苦思冥想了一天,可見明代中後期社會信仰危機已經很嚴重了。格物在傳統儒家裡是儒者下學上達,日用起居的重要的功課,到了陽明那裡只是為了判斷是非,反正他格了七天七夜也看不出竹子裏面有什麼道理(這久越南人倒是提出了竹子外交,具體內涵是:竹子紮根於大地,體現越南外交始終以民族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竹子能在各種土壤中生存,代表着越南外交要適應各種複雜的環境和條件;竹根細密且相互纏繞,寓意着越南外交需要以內部高度團結為前提。「紮根大地說」意在引導民眾正確認識越南外交的根本宗旨,避免因錯誤認知而對外交乃至對黨和政府產生誤解;「適應環境說」是要向民眾說明越南外交面臨各種複雜形勢,極其不易;「竹根纏繞說」則是希望民眾與政府團結,共同促進越南外交)。

現代管理學研究提出竹子定律:即竹子用了四年的時間僅僅漲了3厘米,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6周就漲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扎進了土壤裏面延伸了數百平米。給我們的啟示是:成功的過程是,前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蓄勢待發,等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受到啟發,人們還發現了啟發人厚積薄發,堅持不懈的荷花定律,金蟬定律。真是「一草一木蘊含至理」。


所以我真的不能想像陽明先生可以不秉承中華傳統「一草一木總關情」的境界,「博觀約取」,讀書明理,好學篤行的治學精神,真的會有多少本事能夠做到「三不朽」。只因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就什麼都不用外求,靠自己想想就可以悟道成為聖賢。看來這個聖賢的門檻真的不高。

就此打住,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