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能真有定數,曾經那無數個如果有一個實現,我的夢也就圓了

我去教育局問過,領導說:「你想考大學就能考啊?國家的教育計劃哪能說改就改,那不成了兒戲?」

我也與爸爸談過,如果我有機會報考大學,他能不能支持我?他的回答非常堅決:「不可能!」

我們家確實孩子多,姊妹四個,我是老二,如果真的是因為家裡負擔重,我可能不會有這麼不甘心,但事實不是。

我記得我讀中專第一年的寒假,曾親眼見到家裡連存款帶現金,爸爸的賬本上記的差不多有8700元。按我當時的生活標準,用80多年都用不完。

還有我的姐姐妹妹們,都復讀過,家裡想盡辦法滿足她們。

所以,我覺得自己可能不是親生的,但又被自己否定了。因為無論是看照片,還是平時的某個瞬間表情,我們都太像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從小到大,我一直那麼努力做父母眼裡聽話的孩子,但卻永遠不被關注。我比別人更努力地學習,希望自己的夢想能夠實現,卻無能為力。我哪裡做錯了?

在這樣一種情緒的支配下,畢業前一年冬天,我選擇了自殺。那一年,我不到20歲。

也許,在許多人眼裡,我現在工作不錯,也算有點建樹;生活也不錯,該有的也都有;我自己很多時候也覺得狀態不錯,安逸、悠閑。《人世間》里有一句話,因為時代在變,國家在發展,我們大部分人都過上了「想想都美」的生活。

可是,在我的心底里有一份遺憾一直擺脫不了,偶爾會湧上來。

人的性格可能主要來自先天遺傳,但後天父母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不是有句話說:「童年的傷害可能需要我們用一生來治癒。」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里講的,我的性格中有許多順從、取悅、依賴等因素,可能我一生都很難擺脫。

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生活目標,說有些目標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我們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或者能做的事情就行。

那麼,我不乞求忘掉曾經那些不愉快,但記着並不代表我一定會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