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棒槌墳

襄陽峴山歷史悠久,無數文人墨客在此造訪,隨處可見文物古迹。這裡不光有杜甫王叔和的衣冠冢,更埋着不少達官貴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片古墓群。

在這些古墓之中,有一座不起眼不知名的墳頭,墓碑早已湮滅,卻留下了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名叫棒槌墳。

相傳,明朝時,南漳縣有一戶姓謝的人家,家境貧寒,沒有耕地,只好以賣棒槌為生來養家糊口,人稱「謝棒槌」。

這一年清明節,謝棒槌裝了一小車棒槌去襄陽府城販賣,因路遠,累得滿頭大汗,路過觀音閣的時候上陡坡,怎樣用勁也推不上去。

正在謝棒槌着急的時候,恰好在朝廷當官的徐尚書回鄉掃墓路過這裡。

徐尚書是個清官,回到家鄉為了不擾民,沒和任何人打招呼,一不騎馬坐轎,二不帶隨從,穿着麻布粗衣,打扮如同鄉下人一樣。

謝棒槌有眼不識泰山,真以為他就是個鄉下老頭,大聲喊道:「老哥,麻煩請你搭把手,幫我把車拉上坡。」

徐尚書是個厚道人,想到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一口答應下來,連忙過去幫忙拉車,不但翻過了觀音閣,還順路拉到了城門口。

然而,徐尚書畢竟年已六旬,平日里養尊處優,哪裡干過這種粗活,眼看到了城門口,已經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兩腿發軟。

謝棒槌連聲感謝,拉着這位「老哥哥」坐在路邊休息,一邊喝水,一邊閑聊,沒想到越談越投機,兩人相見恨晚。

徐尚書心想:「自己年已花甲,在朝中位居正二品,誰人不恭恭敬敬喊一聲『徐老』,今天第一次有人喊自己老哥,實在有趣。」

徐尚書問道:「既然你喊我一聲老哥,我也喊你一聲老弟,不知你年齡多大,家住何地,屋裡頭都還有誰?」

謝棒槌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道:「不瞞老哥,我今年四十齣頭,家住宜城謝家灣,屋裡上有六十歲的老母親,還有妻子和幾個孩子,因沒地耕種,只好做棒槌養家糊口。大家都叫我謝棒槌。」

徐尚書笑出了聲,覺得此人雖然只是一介平民,但為人勤勞樸實,忠誠本分,有心和他結拜兄弟。

徐尚書說:「這樣吧,我家就在附近,不如到我家串個門,休息一下再走。」

謝棒槌說:「感謝老哥,不過家裡老小還等着我賣了這車棒槌,買米下鍋,等下次有機會,我專門來看你!」

徐尚書:「擇日不如撞日,不就是賣棒槌買米嗎?我家裡有米,可以給你幾斗,」

謝棒槌連連擺手,「那可不行,咱一不沾親,二不帶故,怎能給您老哥增添麻煩。」

徐尚書說:「這好辦呀,我和你結拜個異姓兄弟,不就成了一家人了嗎?」

話說到這份上,謝棒槌也只能點點頭,推着小車跟隨徐尚書往家走了。

到家後,徐尚書安排家人斬雞頭,燒黃紙,兩人跪在院子里結拜為兄弟,徐尚書花錢買下了所有的棒槌,而後在小車上裝滿米面糧油,以及布匹衣服。

謝棒槌千言萬謝,徐尚書又說:「記着,下個月初八是我的生日,到那天你來給我祝壽,來時什麼禮物都不要帶,就推一車棒槌來,千萬不要忘記。」

到了下個月初八那一天,徐尚書家張燈結綵,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州、府、縣官員,以及鄉紳名流都帶着賀禮前來拜壽。

客廳里賓客滿座,喜氣洋洋。可是,時已近午,還不見開席,誰也不知是怎麼回事,有的人議論紛紛,猜測還有貴客未到。

正在這時,徐尚書走進客廳,抱歉地說:「對不起,讓大家久等了,我還有個弟弟未曾趕到,我到外面去迎接他一下。」

大家聽了都感到很驚奇,從來沒聽說徐尚書還有個弟弟,不少人也跟着走了出來,看看他這個弟弟是什麼樣的大人物。

徐尚書站在巷子口向城外張望,不一會兒,聽到小車吱哽吱哽的響聲,由遠及近,只見一個推了滿滿一車棒槌的人向這裡走來。

徐尚書連忙迎過去,走上前幫忙拉小車,說說笑笑往回走。

進了家門,徐尚書大聲宣布,「客齊,開席。」

眾目睽睽之下,徐尚書把謝棒槌拉進客座,恭恭敬敬地讓在上賓的座位,親自為他添酒夾菜。看得眾人嘖嘖稱奇。

酒宴結束之後,趁着大家還沒離去,徐尚書拉着謝棒槌站在院子里說:

「諸位親朋好友,這是我認下的弟弟,他路途遠,來得晚,沒有什麼貴重禮物可贈送,可還是推來一小車棒槌,作為我的壽禮,我心裏十分高興。借這個機會,大家臨走的時候,每人拿一個棒槌,算作留念。」

徐尚書身為朝廷大員,他的話誰敢不聽。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紛紛解囊掏銀子,以上百倍的價格拿走了一根棒槌。轉眼的工夫,棒槌一掃而空。

謝棒槌看着小車上堆滿的銀子,眼睛都直了,不停地感謝徐尚書,這個人情太大了,自己一輩子都還不起。

徐尚書笑道:「你是我兄弟,沾點光還不是天經地義。一家人別說兩家話。」

就這樣,謝棒槌成了徐尚書的兄弟,從此一步登天,再也沒人小看他了。死後埋在峴山,因他是個賣棒槌的,所以,後來人們就把他的墳稱為「棒槌墳」。

編者語:

老百姓大多心地善良,就是想吃飽肚子,過太平日子。如果老爺們能夠秉公辦案,不偏不倚,不作踐窮人,怎麼就不能青史留名呢?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