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2022年12月12日22:18:23 故事 1965

1904年,譚鍾麟的整個府中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海洋,一場盛大的慶功家宴馬上就要開始。譚鍾麟的一名小妾、忙了大半天的李夫人站在桌子旁像往常一樣正準備給大家布餐,雖然她已累的腰酸背痛了,但仍舊難掩其內心的喜悅,她的眉眼都在笑,整整24年了,她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高興過。

剛落座的、已經82歲的譚鍾麟看着侍立在一旁傻笑的李夫人,用力提高嗓門對全家宣布說:

「李氏以後就坐下跟我們一起用餐吧!」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李夫人聽到丈夫的話後,受寵若驚,差點栽倒,旁邊一名機靈的傭人連忙搬來凳子扶她坐下,趕緊給她盛了一碗熱湯。

第一次坐在正廳里用餐,她的心裏五味雜陳,難以抑制的淚水「啪啪」滾落在雙手捧着的碗中,濺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瞬間消失在湯里,她第一次覺得帶着淚水的湯竟是如此的香甜。

是啊,她忍屈受辱,苦苦巴望了整整24年,她的兒子譚延闓果然沒讓她失望,他在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一舉考中第一名貢士,即會元,打破了整個湖南在清代200多年無會元的常態,在此之前,清末的湖南雖出過胡林冀、曾國藩左宗棠等等一系列大人物,卻都不是科場高第。緊接着譚延闓參加殿試,考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震動了整個湖南。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甚至有人說:譚延闓本來是被點為狀元的,他不僅文章好,而且字也蒼勁有力非常好。可就在慈禧老佛爺要下筆圈其名字時,忽然想起令她痛恨的湖南籍「亂臣賊子」譚嗣同,一想到譚延闓也姓譚,也是湖南人,就將小手指輕輕一勾,改點了劉春霖為狀元。一是她看春霖的書法也不錯;二是,「春霖」這個名字她看着吉利,因當時剛好是春天,又逢天下大旱,正需要「春霖」。延闓運蹇,就被降為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

且不管所說真假,譚延闓的確考中第一名貢士,這在整個湖南籍士子中也算是創造了奇蹟。

兒子如此爭氣,取得這樣的成績怎能不讓她欣喜?

李氏出身低微,娘家家境貧寒,從小就做着怎麼做也做不完的粗活累活,因着其聰明伶俐,長相清秀可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被譚家老太太相中,做了她的貼身丫鬟,從此李氏在各種封建規矩中磨鍊,在夾縫中求生。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清朝侍奉主子的丫鬟


李氏做事麻利,為人低調謹慎,對譚鍾麟的母親照顧的無微不至,所以一直在老太太房裡服侍老太太。譚鍾麟對老太太很孝順,經常到老太太房中噓寒問暖,時間久了譚鍾麟就看上了她,請求母親將李氏納為了他的妾室。

譚鍾麟是咸豐進士,晚清名臣,他做過江南道監察御史、杭州知府、杭嘉湖道、河南按察使、陝西布政使、護理巡撫,浙江巡撫,陝甘總督、工部尚書、閩浙總督、福州將軍、兩廣總督等職務,身份富貴顯達。

李氏被納譚家之前,譚鍾麟就已經妻妾成群:他有原配陳夫人、側室顏夫人等,李夫人是側室里最不起眼的一個。

他的正妻是三媒六證,八抬大轎抬來的大家閨秀,着鳳冠霞帔、正紅色嫁衣,走的是正門,名正言順,而且有族人和親人朋友的祝福。

而做為側室李氏就不一樣了,她進門的檔次和正室相比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是以奴僕的身份進門,連婚禮都省略了,她在族人的指指點點下走的是側門,沒有任何家庭地位和家族地位可言,更不能參加家族的一些祭祀活動。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清朝顯貴之人的妻妾

李氏這樣的身份與地位,註定是要吃盡苦頭的。

一日三餐,當她的「君」( 妾室不能喊自己的丈夫為「夫」)和正室等家室老小吃飯時,李氏必須侍立旁側,遞濕巾、倒酒水、盛飯、盛湯、夾菜、遞盤、遞碟、添菜、添飯,隨手清理桌面……規矩繁瑣。在服侍過程中她必須忍氣吞聲,手眼靈活,要想生存下去必須以堅強的毅力忍受各種精神壓力和來自身體上的勞累,還有隨時到來的無端斥責。

等一大家人都吃好後,李氏才去指定的下人用餐的地方(雜廳)胡亂吃點,就匆匆幹活去了。

婚後不久,1879年,李氏懷孕。這一年,57歲的譚鍾麟任浙江巡撫、改定稅厘、修理海塘、整頓武備,政績突出。

懷孕後的李氏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希望,她希望自己能生下一個男孩,希望兒子能像其父親一樣受人關注敬仰,能讓自己擺脫這種苦境。

1880年1月25日晚,來自小腹的陣痛讓她頓時明白,「要生了!」,而此時,她的丈夫譚鍾麟剛睡着不久。

據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清朝已故的大臣何文安(凌漢)來拜見他,譚鍾麟一下子從夢中驚醒,還在恍惚中就聽到下人來報喜:「劉夫人生了一個男嬰」, 譚鍾麟老來得子,萬分很高興,不由得回憶夢境,感到一陣驚喜,他認為這孩子一定是探花何凌漢投胎過來的,於是就用何凌漢的字「祖安」為孩子起了個吉祥的名字,亦號無畏,後來人們尊稱其「畏公」,這名男孩就是譚延闓。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譚延闓的出生給李夫人帶來好運,也給自己老爹帶來好運,1881年,譚鍾麟擢(zhuó)陝甘總督,立官車局以紓轉運, 罷苛捐以舒民困。

從此,譚鍾麟不再讓李夫人干粗重的活兒,讓她侍候他和正室及孩子們吃飯,並再三交代讓李氏好好養育兒子。

李氏看到譚鍾麟看兒子的眼神里滿了喜愛、滿了希望和期待,那是一種博大的親情,李氏決定兒子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兒子的學業上,她悉心教導培養兒子的學習興趣。譚延闓聰明懂事,5歲就入私塾,悟性極高,出口驚人,常常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的老師很喜歡他,每每說起自己的這個學生就讚不絕口。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他的父親譚鍾麟越發相信自己的兒子不平凡,更加註重他的學業,他給譚延闓規定:三天必須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

這些任務對其他孩子來說有些難,而對譚延闓就是小菜一碟,他每次都能保質保量完成,從來沒有讓譚鍾麟失望過。如此優秀的兒子,背後自然離不開她那位優秀的母親。

後來,李氏又生了兩個兒子,可譚鍾麟並沒有因為她多生兒子而改變對她的態度,依舊沒有提升她在譚家的身份。李氏經常遭受正室陳夫人的白眼和責罰,就連側室顏夫人也對她吆五喝六,想着法子作踐欺負。

李夫人有太多的委屈只能憋在心裏。

不過,有一件事讓小小年紀的譚延闓開始對母親的身份有了心靈的觸動,有了要改變母親凄慘處境的想法。

有一次放學後,譚延闓看到有幾個小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還聽到他們稱呼他 「小老三」,從他們那戲虐的眼神里他分明感到「小老三」決不是什麼好話,可因為年齡小他並不懂這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回來向母親訴苦。他說:

「娘,有同窗叫我『小老三』,怪難聽的,他們為什麼這麼叫我?我不喜歡別人這麼叫我!」

李夫人看著兒子生氣的小臉,心如刀割,她想強作笑顏勸慰兒子,可她怎麼也控制不住內心的哀傷,嘴唇哆嗦着,大滴的淚水滾落臉龐,如斷了線的珠子。

譚延闓見母親如此傷心,連連擺着小手說:

「娘,你別哭,別哭啊,以後我再也不問了」

李夫人一把抱住兒子,仍舊淚如泉湧,譚延闓不知道一向堅強的母親為什麼要哭,她似乎要將所有的委屈和傷痛讓自己的淚水來洗刷凈盡,聰明的譚延闓感到母親背負了太多的屈辱,埋藏了太多的苦楚!

很快李夫人平復了情緒,看著兒子說:

「兒啊,娘是你父親的側室,他們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兒子,笑話你是『庶出』啊,都怪娘,給不了你好的身份。你們兄弟一定要好好讀書,做好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為娘爭口氣,娘在譚家就算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屈也值了。」

譚延闓聽了母親的話,似乎明白母親為何在「諸母」身邊坐立不安,還經常偷偷落淚的原因了。

以後,李夫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兒子的學業上,尤其對聰慧過人的譚延闓更加器重。

譚延闓發現每當自己取得成績時,母親就會大大歡喜,他就能看到母親久違的笑容,譚延闓心中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催促自己更加奮進。他要成就母親所說的話:

「努力讀書,做好人,做番大事業」。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有目標有志氣的人果然厲害,譚延闓11歲就能學懂制義文學(八股文),而其他孩子一般是14、15歲才開始學八股文,遠遠落在譚延闓後面,就連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都稱譚延闓為「奇才」。 譚延闓在年少時,書法也頗受翁同龢的賞識,翁在給譚的父親的信中曾讚歎說:「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

1893年,年僅13歲的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時年事已高,聽到這消息很高興,更加覺得譚延闓就是探花投胎,是整個家族的希望。他不遺餘力從全國各地為譚延闓請來名師來教他讀書、學習時文,練書法等。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而此時的李夫人也終於能抬起頭走路,在譚家說起話來也有了力量,不過在面對正室陳夫人依然唯唯諾諾,畢竟「嫡庶有別,長幼有序」的規矩在那放着,對自己前面的那些姐妹她依然不敢怠慢。

譚延闓看到母親在侍候她們和父親吃飯的侍候仍舊和從前一樣,畢恭畢敬低三下四,況且母親已經累出了腰疼病,常常疼得直不起腰來,卻仍舊忍着疼痛餐餐服務到位,心裏就有說不出的難過和衝動。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母親好好努力,母親曾說過,只有她的兒子成功了,能做大人物、大事業了,她才能真正出人頭地,這是母親用血淚總結出來的自己的人生經驗。

其實譚延闓也不是沒有為母親爭取過,迫於族人的壓力,只好不了了之,而且一向低調謹慎不爭不搶的母親也阻止他這麼做。

畢竟當時所處的時代為封建時代,大家族比平頭百姓更加等級森嚴,這是還沒有成為「大人物」的譚延闓所無法撼動的。儘管他心疼母親,可母親終究是丫鬟出身的妾室的身份,相比其他妾室,她的地位更低,在封建枷鎖的捆綁下她只能委曲求全去做「奴僕分內的事情」。

譚延闓謹記母親的教誨,在自己能力還不允許的情況下不再爭取,他順承母親為人處事的秉性,對兄弟們謙讓,對諸母尊敬。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那些欺負李氏的人人看到譚延闓知書達理且前途無量,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去難為譚延闓的母親。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譚延闓中舉人,家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好李夫人。

這次譚延闓一舉考中第一名貢士,在殿試中獲得進士,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為湖南爭了光,更為母親爭了光,也光耀了譚家門楣,他知道母親終於能在正廳坐着吃飯了,內心高興不已。

譚延闓每次回到家,就主動挨着母親坐,對母親很敬重,他親自給母親遞水,夾母親喜歡的菜,盛母親喜愛喝的湯,他所做的這些也是向眾人明示:

「誰敢再欺負我母親,就是與我為敵!」

平日里,譚延闓對母親晨昏定省,噓寒問暖,畢恭畢敬。他知道,做了一輩子下人的母親一直被人看不起,如果自己這做兒子不去抬高母親的地位,不對自己的母親好,其他人就更下看母親了。

進入民國後,譚延闓有更多的大事要做,他再三交代自己的胞弟譚澤闓:「兄不在時,務必侍奉好母親大人」。就算譚延闓再忙,他也一定會抽出時間給寫信問安。

結婚後,譚延闓特地拜託妻子方榕卿,讓她留在家裡照顧母親。為此,他對妻子說:

「你只要照顧好我的母親,你提出的任何要求我都會答應你」

其實譚延闓對自己的妻子很深情,他從小親眼目睹母親因着不平等的地位所受的苦楚,因而在妻子面前沒有大男子主義,對妻子體貼入微,對替自己盡孝的妻子一直心存感激。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譚延闓在完婚的第二年,全家遷入廣州,他的妻子方榕卿例假不調,不願服藥,譚延闓親自指導家廚做了一道玫瑰母雞湯給方氏喝,先熬雞湯,後放入玫瑰,再調入適量蜂蜜,每道工序譚延闓都仔細認真去做,方氏喝了幾次後病完全好了。因 「玫瑰母雞湯」飽含着譚延闓對妻子的深情,這道湯曾被改為玫瑰情人湯進入大飯店。

譚延闓在妻子面前對母親非常恭敬孝順,對妻子照顧有加,家庭非常和睦,因而他的妻子對譚母也是發自內心的孝順。

譚延闓對母親言聽計從,有什麼事總是先和母親商量,就連出任湘督這樣的大事,也一定徵得母親首肯他才同意。

第二次督湘時,李夫人身體每況愈下,常年的勞作常常讓她疼痛難忍,可她怕兒子知道後再跑過來探望,為了不耽誤兒子前程,不給兒子添加負擔,她總說「沒事,疼一會就過去了。」

1916年,李夫人病重,她不讓兒媳方榕卿把自己的病情訴譚延闓,怕耽誤他工作,因而李夫人在上海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她最愛的兒子並不在她的身旁,這也是譚延闓終生的遺憾。

到母親辦葬禮時,譚延闓方知母親離世,他悲痛欲絕,痛哭流涕無論如何要回來,有人提醒他:「你若在這種時候離湘,湘督『寶座』恐將不保啊!」

譚延闓明白自己所做的決定意味着自己將會被人趕下台,可在他心裏母親是第一位的,母親臨終自己沒能陪伴母親人生的最後一程已是最大的不孝,如果連母親的喪葬也不去參加,就更是大不孝了,他毅然跑到上海去奔喪。

1917年,譚延闓扶母親李夫人靈柩運回長沙,暫時停放在荷花池家裡。

李夫人下葬那天,譚延闓要求讓母親的靈柩從族祠大門出,可卻被族人們拒絕了。

他們議論紛紛,說李夫人只是妾室,走大門出殯不合祖制。族人還勸譚延闓道:「若違背祖制,恐家族遭殃啊!」

譚延闓根本不聽他們那腐朽的一套,那些個族長和管事的,也只不過是想藉助本家族中誰家有事來漲漲自己的威風,強調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而已,啥也不是。

出殯那天,當譚延闓扶着母親李氏的靈柩要走出大門時,一大幫族人竟然堵在大門口,嚷嚷說李氏是妾,只能走側門。

一身重孝的譚延闓一聽立刻就火了,他攥起拳頭,怒目圓睜大聲說到:

「今天我娘就要從大門出!」

他吩咐杠夫道:「抬棺出大門!」,可是,幾個年長的族人直接聯起手來,排成一排擋住大門,還做出了一副誓死都不讓的架勢,他們還對着族群喊道:「一個妾室,想走大門出,族裡沒這規定!」

族群里吵吵嚷嚷,似乎都被那幾個年長的煽動了起來,準備往大門口擁堵。

譚延闓立刻義正言辭道:

「妾室怎麼了?過去你們就用這個當借口欺負她,現在,人人平等!」

譚延闓看這些人仍舊不讓,大喊一聲:「我那苦命的娘啊,兒子來陪您來了」,說著一下子跳到棺材上面,仰卧在了母親的棺蓋上,命杠夫起靈,他大喊道:

「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

那些族人們頓時呆若木雞,年長的那幾個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全場死一般的寂靜。接着,擋住大門的那幾個默默退去,後面的也都紛紛讓開一條道路。譚延闓和母親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大門緩緩而出。

躺在棺蓋上的譚延闓,在出大門的那一刻,眼淚滾滾而落,滾燙的淚珠順着耳鬢滴在棺蓋上,他慶幸自己對自己的詛咒,為了母親最後的尊嚴,為了做兒子的他能盡到最後的責任,一切都值了!

他終於鬆了一口氣,對母親喃喃道:

「娘,您走大門了,咱走大門了!」

就這樣李氏的靈柩走大門出殯了,埋在雨花亭。後來,為了紀念母親,譚延闓專門為母親寫了《慈衛室詩草》一卷。

作為妾室的李氏所受的苦難,一直刺激着譚延闓,母親做妾的屈辱也深深刻在譚延闓的骨子裡,他暗暗發誓:

「此生絕不納妾!」。

1920年,在李夫人去世4年後,譚延闓的妻子方榕卿在上海也去世了,遠在湘南忙於準備第三次督湘的譚延闓後來才得知死訊,在零陵軍中悲痛欲絕。方榕卿一共生了一子三女,她最放不下孩子們,她臨終遺囑,囑咐譚延闓,在她去世後,望他將幾個孩子養育好,不再婚娶。40歲的譚延闓謹遵譚夫人的遺囑,發誓終生不再續娶。譚延闓為了表示對亡妻的哀思,一向注重美食的他,在軍中一連吃了100天的素菜。

一些不知情的人看正值壯年譚延闓竟一人孤獨過日子,就忍不住問他何故,他說:「故人恩義重,不忍更雙飛。」

這句話里的「恩義重」,是指他忘不了妻子為他生兒育女,替他照顧母親的恩情,更忘不了自己曾對妻子許下的承諾:「只要你幫我照顧好母親,你的任何要求我都答應。」

喪妻的譚延闓,婉拒了許多好心的媒人,也婉拒了自己的老友孫中山。譚延闓曾在孫中山落難時儘力扶救,孫中山為了感激譚延闓,也為了他們的關係進一步加強,就將在美國留學歸來的宋美齡介紹給了他。

在飯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兒及第有了座,出殯時兒躺棺蓋:走正門 - 天天要聞


譚延闓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討第二個夫人」為由拒絕了,為了不傷宋美齡的自尊,譚延闓備了厚禮來到宋家,給宋母磕頭拜了她乾娘,這樣宋美齡就成了他的乾妹妹了,再後來他就將這個妹妹介紹給了蔣介石

譚延闓能圓融為人處世,其實和李夫人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仕途上,譚延闓八面玲瓏,遊刃有餘,對此有人給他起了形象的諢號:「不倒翁」,「水晶球」等。

正是因為譚延闓的奮鬥和孝順才讓母親改變了人生軌跡,使其生前有尊嚴,笑對人生;死後有哀榮,含笑九泉,譚延闓孝順母親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們每個人敬重、學習、乃至超越!

故事分類資訊推薦

民間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聞

民間故事(瞎子摸骨)

陳乾看着手裡的玉佩嘆了口氣,這是他當初送給未婚妻林可兒的定親信物,陳家敗落後,林家嫌棄他窮,退了婚事,這玉佩也送還了回來,他一直沒捨得典當,如今家裡就剩這麼一個值錢的物件,他打算典賣了作為趕考的路費。
母親走後,我摘下給她買的耳環,大嫂面露譏諷,三天後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聞

母親走後,我摘下給她買的耳環,大嫂面露譏諷,三天後她更不淡定

母親走後,我摘下給她買的耳環,大嫂面露譏諷,三天後她更不淡定1.母親走的那天,天空灰濛濛的,像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紗布,壓抑得人喘不過氣。我跪在靈堂前,淚水模糊了視線,耳邊回蕩着親戚們斷斷續續的哭聲,心裏卻空蕩蕩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親走得很突然,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車,說道,我們去賓館。 - 天天要聞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車,說道,我們去賓館。

張鴻蓄着一頭烏黑的短髮,眼神中帶着些許鬱鬱寡歡,他站在這座繁華都市的邊緣,獨自望着遠方林立的高樓。每一天,他就像無數城市裡的普通職員一樣,重複着簡單枯燥的工作內容。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時走進了那間已經有些陳舊的寫字樓,坐進自己格子間的角落。「張鴻,這份文件你檢查過了嗎?
父親去世,大伯帶全家要錢,我拗不過去廚房拿錢,大伯慌忙離開 - 天天要聞

父親去世,大伯帶全家要錢,我拗不過去廚房拿錢,大伯慌忙離開

原創文章,全網首發,嚴禁搬運,搬運必維權。故事來源於生活,進行潤色、編輯處理,請理性閱讀。父親去世的消息像一顆重磅炸彈,震得我們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廳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絲,心裏一片凄涼。突然,門鈴響起,我打開門,只見大伯一家站在門外,臉上帶着勉強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請假醫院陪床,提前回家,卻看到丈夫慌張去倒垃圾 - 天天要聞

公公住院,妻子請假醫院陪床,提前回家,卻看到丈夫慌張去倒垃圾

醫院外的疑云:當陪伴與疑惑交織在一個普通的周末,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客廳的地板上,本應是溫馨寧靜的午後,但對於小芸來說,卻是一場情感的風暴即將來臨的預兆。小芸的公公因為一場突發的疾病住進了醫院,作為孝順的兒媳,她毫不猶豫地請了長假,每日在醫院裏悉心照料。
78年我去當兵,給女同桌寫信兩年沒回信,退伍後去找她才發現真相 - 天天要聞

78年我去當兵,給女同桌寫信兩年沒回信,退伍後去找她才發現真相

頭條改版後新增廣告解鎖,廣告開始5秒後用您發財的小手點擊右上角關閉,即可繼續閱讀【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剛進入高中就讀,一入校門映入眼帘的是滿園漂亮的秋海棠,青紅相間,煞是好看,正當我四處張望時,一個清秀的女孩從我身邊走過,微風吹拂着她的
剛做完流產手術,婆婆做了辣子雞和水煮魚,父母連夜趕來接我回家 - 天天要聞

剛做完流產手術,婆婆做了辣子雞和水煮魚,父母連夜趕來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的士的后座上,臉色蒼白,疲憊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滿心歡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兩個人憧憬着未來的美好生活。誰知這一年,幸福的生活卻出現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關的併發症,醫生告訴她必須儘快手術,以免對生命造成威脅。術後,她需要好好休養,心和身體都需要時間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