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唐朝永昌年間,雲州府有一個名叫郭玉娘的婦人。郭玉娘的丈夫是個名叫方夔的商人,不幸的是,婚後不到一年方夔意外身故,家中只剩下郭玉娘和公公方老漢兩人。方夔生前曾經借給好友王福五十兩銀子,如今方家無米下炊,郭玉娘便上門討要。
當年王福借得銀子之後,在自家田裡種上棗樹,靠着賣棗子,如今已經掙了不少的銀子。王福見郭玉娘上門討債,心中已有幾分不悅。王福最是吝嗇刻薄,他故作驚訝道:「我什麼時候欠方夔銀子過?你讓他給我當面對質。」郭玉娘聽罷之後,氣得渾身直打哆嗦。
郭玉娘在王福家理論,有幾個鄉鄰實在看不下去,指責王福說道:「王福,做人得憑良心,咱們鎮子上的人誰不知道,幾年前你一貧如洗,倘若不是方夔幫你,恐怕你現在早就餓死了。」王福見引起了眾怒,便從棗園裡撿了一些爛棗,遞給郭玉娘說道:「你無憑無據上門要債,我不計較,念在鄉里鄉親的份上,給你一筐棗拿去賣,以後莫要再來糾纏。」
郭玉娘感慨丈夫誤交損友,正所謂私憑文書官憑印,如今自己沒有借據欠條,就算是郭玉娘將王福告到官府,王福說自己未曾借過銀子,官府也拿他沒辦法。無奈,郭玉娘只好拎着那半筐爛棗離開。
那些棗子有的是被蟲子啃噬,有的是被雨水打落的,真正能吃並沒有幾個。郭玉娘蹲坐在集市旁邊,想着哪怕能賣個一兩文錢,回去買點小米也成,最起碼三兩天的口糧能有個着落。郭玉娘在集市上枯坐半天,也沒有一個人上前詢價。
就在郭玉娘準備回家之時,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乞丐,拄着拐杖顫顫巍巍來到郭玉娘的攤前。那老乞丐先是挑了一個最大最紅的棗嘗了一個,隨即又意猶未盡地吃了幾個,老乞丐這才問道:「你這棗挺甜,不知道哦怎麼賣?」
筐里就那幾個完整的棗,全被老乞丐吃完,郭玉娘欲哭無淚說道:「算了老人家,幾顆棗子不值啥錢,權當我請您吃吧。看來我也是餓死的命,誰會買這些爛棗,倘若您愛吃的話,這些爛棗您也拿回去吃吧。」
那乞丐慈眉善目地看着郭玉娘說道:「看得出你是一個心善之人,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既然吃了你的棗,今日還你一棵棗樹吧。」郭玉娘十分疑惑,問道:「老伯什麼意思,小女子沒聽明白。」那乞丐吐出一顆棗核,輕輕埋在地上,然後說道:「片刻後它就會長成參天棗樹。」
這時周邊已經圍滿了看熱鬧的人,有人說老乞丐就是一個瘋子,讓郭玉娘別理他。有人則在一旁起鬨說道:「我說老頭,你種樹不澆水怎麼能成?我來給你澆點水。」說罷,那人拿一壺開水澆在那埋棗核的地方。
接下來的一幕,讓在場的人皆是目瞪口呆。只一眨眼的功夫,那埋棗核的地方先是冒出一個樹芽,那樹芽不停地朝上長,最後長成了一棵參天棗樹,樹上的棗子更是又大又紅。那乞丐對郭玉娘說道:「善因結善果,你把這棗樹上的棗子賣完,足夠你幾年過活了。」
那棗樹上的棗子就好似摘不完一般,郭玉娘賣到天黑,足足埋了八百多兩銀子。郭玉娘拿出銀子,準備酬謝乞丐,那乞丐說道:「倘若我要是貪圖錢財,我就自己賣棗了,我只是不願意看到好心人受苦罷了。」
老乞丐剛想離去,但是突然又想起什麼,轉身將自己的破碗遞給郭玉娘說道:「我提醒你一下,小心你公公!你睡覺前將碗放在枕邊,倘若遇到什麼意外,你將碗摔在地上即可。」郭玉娘不明所以,但是她知道這乞丐定無害她之意,於是便將碗小心用布包好。
到家之後,方老漢得知兒媳掙了八百多兩銀子,心中也是十分歡喜。郭玉娘忙活了一天,到屋之後倒頭便睡,就在她睡到半酣之時,隱約感覺有人在朝自己吹氣。郭玉娘嚇得急忙睜開雙眼,只見公公方老漢正站在自己床前。
郭玉娘大呼道:「爹,你幹啥?」方老漢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條三丈多長的大蟒,大蟒口吐人言說道:「你那公公早就被我吃了,你相公也是我害死的,我乃是山中修行的蟒妖。恐怕你自己還不知道,你是荷花仙子轉世,倘若我吃了你,能加五百年道行,今夜我就結果了你的性命。」
郭玉娘想到白日那乞丐的話,抄起枕邊的碗朝地上摔去,片刻之後,從土裡冒出一個老頭,正是白日那乞丐。只見乞丐手持拐杖,指着那巨蟒說道:「土地上仙在此,妖孽膽敢造次!」說罷,那乞丐用拐杖朝巨蟒身上用力揮去,巨蟒被斬成兩截。郭玉娘此時才明白,原來自己白日見到的乞丐,竟是土地神。
土地神將巨蟒裝入袋中,隨即鑽入土中消失不見,就好似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郭玉娘得知自己公公已然不在人世,為他立了一座衣冠冢,從此在家守孝三年。又過了幾年,有媒婆前來提親,郭玉娘改嫁給當地一個名叫范進的窮秀才,又過幾年,范進考中舉人,小兩口的日子日漸紅火。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名叫王福的人,此後十年他的棗園沒結一顆棗子,有人說是那土地公施法,將王福棗園未來十年的棗子,全部送給郭玉娘了,所以郭玉娘那日才會有賣不完的棗子。王福抑鬱成疾,剛剛三十多歲便吐血身亡,也算是遭了報應。
後記:
郭玉娘見老乞丐可憐,白送棗子給他吃,沒想到不但乞丐贈了她富貴,還救了她的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之人,必有善果。而王福的遭遇則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做人得行的端坐的正,莫要佔小便宜吃大虧!
【鄭重聲明】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純屬文學創作,故事情節人物均為虛構,旨在豐富讀者業餘生活,請勿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