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 望 (小小說)
作者/畢研傑
在城郊一間破舊的老屋裡,錢老太太總喜歡拿着那台破舊的小收音機聽豫劇《牆頭記》,每當聽到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在寒風中騎在牆頭上哭訴那一段,自己也禁不住淚水漣漣。淚眼婆娑中,她常常想起自己早死的老頭子,想起早年三個孩子尚在襁褓時的艱辛與快樂……
除聽戲外,老太太總是站在門口向遠處張望;有時,也一邊聽戲一邊翹望遠方。可是……
錢老太太有三個兒子,都已經成家另過。早年,在化工廠工作的老伴死的早,由剛剛十八歲的大兒子接了班,靠老大的微薄工資勉強填飽幾張嘴。當老大結婚後,老大每個月的工資便由妻子掌管了。錢老太太斷了「經濟來源」又沒有其它辦法,只好靠打零工、撿破爛維持生計,有時甚至在很無奈的情況下還曾偷偷乞討過。二兒子、三兒子小學沒有畢業就輟學了,先是做些零工貼補家用,稍大就跟隨他人南下打工去了,後來也都陸續成了家。兒子們一個個成家了,錢老太太也真的老了,年老的錢老太太靠撿破爛賣廢品換點錢,買些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艱難度日。好在還有幾間破房子可以遮風擋雨,有個院落可以種些蔬菜。能夠有吃有住,能夠不受凍不淋雨,錢老太太也沒有過多的祈求。
她不想連累孩子們。
錢老太太內心裏確實不想連累孩子,是因為她覺得以前虧欠孩子們太多。孩子們小時候就沒有了父親,靠他們自己辛辛苦苦地打拚終於成了家,現在日子也都過得緊緊巴巴。所以,她從沒有企望孩子們能夠從經濟上接濟自己,只是希望他們也更希望孫子們能經常來看看自己。孫輩們若能甜甜地喊一聲「奶奶」,自己心裏就比吃了蜜還甜!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願望也不能滿足,因為孫輩們要去上學或隨着他們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了,也就是說兒子們沒有時間,孫輩們也沒有時間!再說了,即使有時間,自己家裡除了那幾間破舊的空空的老屋和一個孤老太太,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他們來的。不來就不來吧,老太太自己種些蔬菜,撿些破爛換點錢,日子也能湊湊合合地過。
可有一天,大兒子、大兒媳和正讀高三的孫子大鵬竟然一起來看自己了!
老太太受寵若驚,高興地幾乎要熱淚盈眶了。她親熱地拉着比自己高出一頭的孫子,一時竟不知道說什麼好。孫子卻先說話了:「奶奶,我爸爸媽媽說了,讓您跟我們去住呢!」兒媳也在一旁隨聲附和道:「媽,您這房子也太破舊了,走,去跟我們住吧。」
老太太急忙搖手說:「不去了不去了,你們住得也挺緊張的,我去了住不開,再說,我一個人也住慣了。」
老太太堅持不去。老大一家坐了一會兒準備離開時,大兒媳使了個眼色,大兒子心領神會,從兜里掏出200元錢說:「媽,給您這點錢,您老也買件像樣的衣服,買些吃的。」老太太說著「不要」,但老大扔下錢就和妻子兒子一起走了。
老大一家剛走不久,老二一家竟也來了。老二還沒進門就喊:「媽,囡囡來看您來了!」
囡囡是老二的女兒,今年上初三。老太太已好久沒有見過大孫女了,自然高興地合不攏嘴,拉着孫女的手細細地端詳,看得囡囡都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二兒媳笑着說:「媽,你看你都看得囡囡害羞了呢,是不認識孫女了還是看您孫女太俊啊?!」
「俊,俊,俺囡囡真俊,俺看不夠呢!」老太太這才反應過來。
「奶奶,到我們家去住吧,您住在這裡太孤獨了。」囡囡說。二兒子和兒媳也在一旁不停地附和。
「不了不了,你們家也不寬敞,再說你們家還有囡囡外公外婆居住,我去了不方便,還是自己住吧,習慣了!」
老二一家見勸不動老太太,也扔下200元錢離開了,彷彿商量好似的。老二一家剛走,老三和媳婦竟也過來了。
老太太頗有些意外,也有些受寵若驚,她努力地想:今天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也不是自己的生日啊,何況自己的生日可能早被孩子們忘記了,即使偶爾記得,可也從沒有來這樣齊全地來過啊!
三兒子兒媳也是過來勸老太太去跟他們住的。老太太自然沒有答應。
老太太雖然沒有答應三個兒子的盛情邀請,但生活從此卻熱鬧起來:三個兒子或者說三家人總是隔三差五地來看望老太太,來時總不忘帶些禮品。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啊,老太太實在猜不透也不明白,近來三個兒子為什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們一下子如此的親近,讓她有些不太適應,寂寞的小院如此熱鬧也讓她有些很不習慣。但無論如何,有些不適應和不習慣的錢老太太這一段時間卻是生活在從沒有過的甜蜜和幸福之中——吃的,是兒子們送來的;穿的,是兒媳們給買的;零花錢也是用不完的;尤其是孫子孫女的偶爾過來,總會讓自己高興地在夢裡都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
有一天,居委會的老李來到了自己家,這可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啊。原來老李是來商量拆遷的事。近期,市裡響應上級號召,大刀闊斧地進行棚戶區改造,錢老太太的房子和院落也在拆遷之例。老李耐心地給她講述了國家政策和拆遷補償規定,最後說:「老太太,你有福了——如果是要錢,你的房子大概值150萬;如果要樓房,大概可以分三套。你先和孩子們商量商量再做個決定吧。」
老太太心一動:這麼破舊的院落竟可以換三套房子?!三個兒子從小跟着自己受苦,以至於現在的生活都很不寬裕,兒子兒媳們對自己都這麼好,如果真有三套房給他們一家一套多好啊!這麼大一筆錢,老太太一輩子見也沒見過甚至聽都沒聽說過,自然不敢自作主張,於是,招來三個兒子商議。
三個兒子似乎是心有靈犀,竟不約而同地火速趕到。他們自然沒有異議。在老李的見證下,老太太的房子拆遷補償三套面積相等的房子,三個兒子一人一套。為防止生髮意外,兄弟三人和老母親還簽訂了一份協議。
老太太的房子說扒就扒掉了,但接下來的居住卻成了問題:住老大家吧,住房緊張,兒子正上高三,怕影響;住老二家吧,本來住房不算寬敞的老二家還住着岳父岳母,很不方便;老三呢,自己還沒有房子,現在居住的是岳父家的房子,更不方便。無奈之下,老太太只好在兒子們的幫助下在城郊租賃了一間房子,先暫時住下來。剛開始,三個兒子還偶爾來一趟看看,媳婦有時也跟着,孫子孫女學習緊張自然極少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兒子們來的越來越少,媳婦們更是不見了蹤影;以至於老太太站在門口日日盼望,望眼欲穿,只是不見人影。
這也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有一天,正站在門口向遠處張望的老太太意外地看到了一個「熟人」,急忙喊住。是老李,就是那個居委會的老李。當老李看到住在城郊一間破屋裡的錢老太太時也頗感意外,吃驚地問:「你怎麼一個人住在這兒?你三個兒子呢?」
「唉,他們都忙呢!」
「哼,忙什麼忙!他們的新樓房早已到手,忙搬家,忙慶賀,忙玩樂,卻把你一個孤老太太扔在這裡!」老李有些氣憤地說。
錢老太太有些驚訝:「他們已搬到新樓房裡去住了?」
「是啊,他們已經搬進去一個月了,你還不知道?!」老李有些憤憤然。
錢老太太沒有再言語,默默扭頭走進了那間租賃來的破舊小屋……
「像當初我待兒子如珍寶,到如今兒子待我不如豬犬……」
收音機里正傳來騎在牆頭上的張木匠的哭訴聲,催人淚下。老李禁不住搖了幾下頭,連連嘆息着無可奈何地慢慢走開。
作者簡介:
畢研傑,山東鄄城人。著有散文集《人在旅途》《我愛我家》,主編《閱讀訓練精編》、《當代教育論譚》、《青春留影》三部,參編《寫作訓練精編》、《寫作導引》等十餘部。有詩歌、散文、小說散見於全國各級報刊,指導的學生作文有200餘人次公開發表或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