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個書生叫彭望祖,二十歲考上秀才,跟從老師上西山,搭一座草庵,住在裡邊讀書。
這一年一個冬天的早晨,天氣陰霾,不久便飄飄降下大雪,整整下了一天。
暮色蒼茫時,從山下趔趄爬上來一個人,抵近才看清,原來是一個衣衫單薄的道士。
道士走進草庵,朝彭望祖一拱手,說:「相煩施主行個方便,貧道欲在此借住一宿。」
彭望祖還禮,連聲應答:「道長若不嫌草庵骯髒,住下就是。」
不料當晚老道便發起燒來,爬山時不慎摔傷的腿迅速腫脹起來。
彭望祖端來熱水,為老道洗腳,又端來飯菜招待他吃了晚餐,然後讓老道睡下。
不想老道一病不起,日夜哼哼不止。這下彭望祖忙開了,白天爬上峻岭,採集中草藥,趕回草庵,煎好讓老道服下。還需做飯喂飯,侍候老道大小便。
這一切,沉靜寡言的彭望祖只是默默地做着,沒有一句怨言,態度絲毫沒變。
老道的沉痾難愈,一拖就是三年。後來,在彭望祖的悉心照料下,老道的病漸漸好轉,過了些日子,竟能下床慢步行走了。
又過了一個月,老道終於恢復了健康,行走如常人一樣。
這一天,老道收拾起簡單的行李,拱手向彭望祖告別。
老道說:「三年來受先生照料,使賤軀得以康復,先生於我恩重如山。貧道無以為報,今以丹書三卷相贈,望先生勤奮攻讀,功成圓滿之日,便可得道飛升。」言畢,老道快步離去,瞬息不見蹤影。
彭望祖遵從老道囑咐,日夜誦讀不止。不久,神志清明,慾念消散,他決心拋棄科舉,潛心山林。主意打定,便收拾行裝到江浙漫遊。
順治年間,京口貢生張行貞深為愛子無碩師教授而發愁,忽然聽說江西彭望祖來金山焦山遊覽,立即前往迎候,恭請任孺子西席。彭望祖盛情難卻,慨然應諾。
從此賓主情意日密,相處十分歡洽,時而漫步水畔,時而對奕林下。
有一天,張行貞邀彭望祖在高大的青梅樹下喝酒。閑談間,行貞盛讚福建、廣東兩地所產鮮荔之美,隨口背誦白居易《荔枝圖序》中「殼如紅增,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的文句來。
「如此說來,仁兄意欲品嘗一二了?」望祖微笑着問道。
「如此佳果,遠隔千里,我輩無福消受!」張行貞不無遺憾地說。
望祖道:「這有何難,我可為你取來。」
張行貞說:「先生何齣戲言?這裡與閩粵相距數千里之遙,即使駿馬日行千里,日夜兼程,到得京口時鮮荔枝也枯敗無法入口了。」望祖連連點頭,不作辯解。
傍晚時分,行貞入內,望祖囑咐童子打掃書房,搭建法壇,點上香燭。入夜,便叫童子先上床睡覺。
童子深感奇怪,於是緊閉雙眼,假裝已經入睡,卻撩起床帳的一角向外窺視。
一會兒,望祖打開箱子,取出一條草龍,安放在壇上。只見望祖嘴唇蠕動,口中念念有詞。片刻之後,草龍忽然全身抖動,麟甲豎起,爪牙舞動。突然,望祖跨上龍背,騰空飛去。
童子在帳子里看到如此怪異的情景,驚得只是發愣。
夜半時分,望祖乘龍從天而降,只見龍的兩角掛滿累累鮮荔。
望祖撤去祭壇,收起草龍,重又放回箱中。這時,晨風吹拂,旭日臨窗。
望祖叫起童子,讓他把鮮荔枝送給主人品嘗。
張行貞望着送來的荔枝,色味俱佳,幾乎懷疑身入夢境。這時他才明了,彭望祖得道已深。
參考資料《留溪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