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晉南農村採風,路過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在一座不大的土坯農家院碰見了老兩口正在抹眼淚,以為家裡遇到了什麼變故,我們趕緊上去問個明白,看看能不能幫上忙。
看見來了人,老兩口趕緊擦了擦眼睛迎了上來。我們說看見附近有一大片竹林就想過來看看,恰巧遇見兩位,家裡有什麼事嗎?大叔說他姓高,剛才兩口子傷感是因為兒媳婦的一封信,我們這才注意到高大媽手上拿的是一封信。
高大媽說,兒媳婦回來看他們,剛走了之後給她打電話,說在床下放了一個信封,她看到是一封信和1000塊錢,信上兒媳婦說,感謝公婆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她,教她為人處事和人生道理,給了她很多心靈的溫暖,嫁到這個家真的很幸福,遇到了一對好公婆,公婆給她帶孩子養家很不容易,這些錢是她這幾年買東西剩下的零錢一點點攢下來的,回來的時候去銀行換成了整數,讓他們一定要留下買點好吃的,那是她的一片孝心,不要捨不得,年輕時遭老罪了,年紀大了是該享福的時候了。
聽到這裡,我們說,攤上這樣的好兒媳婦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抹起眼淚了。高大媽說,孩子們懂事,他倆是高興,可是想到孩子們日子過得也不容易,自己也幫不上啥忙,心裏又難過起來。
說起家裡的日子,高大媽說,兩口子今年都是60出頭,高大叔年輕時干泥瓦匠是把好手,在當地小有名氣,他們家的光景是這個村裡數得上的,可惜10年前生了一場大病,幹不了不說,治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光景一下子敗了下來。
高大叔說,自己生病後幹不了重活,可是家裡還要生活,3個孩子有要上學的,還有要娶媳婦的,家裡的光景讓他急得直冒火,身體稍微好點後, 就想要謀點自己能幹的事情,看到家附近這20來畝竹林快荒廢了,就給村裡申請承包了下來。自從把竹林包回來以後,高大叔兩口子起早貪黑地勞作,當時的想法比較簡單,就是讓竹子好好生長,長大了賣竹竿,誰知道賣竹竿一年到頭除去承包費幾乎剩不下幾個錢。
這可怎麼辦?靠竹吃竹,高大叔是個聰明人,看着眼前的這片竹林,決定自學編筐子籃子,實現竹子深加工。從集上買回來人家編好的竹筐竹籃,他拆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學,從劈竹條到編籃子兩隻手都不知道流了多少血,終於學會了邊框手藝。
高大叔家門口的巷道就是他編籃子的場所,他說剛開始學那會,3天編不出一個,經過自己揣摩,加上老伴搭手,現在一天能編3個,竹籃大的能賣45元,小的就是30塊錢,前些年銷路還不錯,一年能編個500多個籃子,有個2萬多的收入。靠着賣竹子和竹筐,他們供孩子上了大學,給兩個兒子娶了媳婦,如今,三個孩子都成家立業了,孩子們也都很孝順。兒子媳婦離得遠,逢年過節回來看看,這不,今年因為疫情原因過年沒有回來,前幾天回來看看剛走,女兒倒是隔三岔五老看他倆,幫着家裡幹些活。
高大叔說,這幾年摘桃摘果時興塑料筐,普通竹籃生意也是受了一些影響。自己也幹不了別的,就琢磨點新產品,在高大叔的窯洞里看到了好多漂亮小巧的竹籃子,大哥笑着說這是城裡人要的工藝品,小籃子和大的一樣費工,因為小反而還不好編,價錢還要更貴一些。
高大叔說這些年老伴跟着他什麼苦都嘗遍了,從來沒有嫌棄埋怨過,給他拉扯大三個孩子,跟着他算是沒有享過一天福,自己虧欠老伴的太多了。好在兒女們不用他操心了,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多攢點錢帶老伴出去看看,旅遊上一回。這幾年,高大叔在竹林邊上又放了十多箱蜜蜂,他說山裡一過冬天三季都有花,是養蜂的好地方,這些蜜蜂采來的都是百花蜜,非常的香甜,加上山裡空氣好,蜂蜜也能賣上價,能幫自己儘快達成心愿。
高大媽在邊上接過話茬說,什麼苦不苦的,做人要有良心,你是為了讓我和孩子們過上好日子才累壞身體的。高大媽說,老伴得病不能幹重活,每次到地里砍竹子,她都要跟着過來搭把手看着他,幫他把砍好的竹子背回去。
我們看高大叔倆口子過日子雖吃了不少苦,但是氣色精神都不錯,笑說古人十雅之一是聽竹,他們在這不光能聽竹還能聽鳥,幹着無本生意,過着田園生活,真讓人羨慕。高大叔說現在村子裏人少了,非常的安靜,他和老伴在村裡每天編着籃子,聽着各種鳥叫,呼吸着山裡的新鮮空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覺得就挺好的,孩子們家都有他們的地方,但只要能動彈,就在這小村子待下去了。
從高大叔和高大媽的交談中,我們感覺到這是一對通情達理的夫妻,忍不住說,能換位思考,替對方考慮,怪不得你們會有那麼孝順的兒媳婦。說起對待兒媳婦,高大媽說,人家養了20多年的閨女嫁到咱家,咱哪能不好好待人家,自己閨女也要給人家當兒媳婦呢。人心換人心,那些年,家裡雖說日子難點,可真沒有讓媳婦和孫子為難過,所以兒媳婦才會有家的感覺。
高大叔要將編好的竹籃拉到集市上出售,換成錢後會在集市上買點生活用品,臨走時,老伴一再交代路上開慢點,注意安全,關愛之心溢於言表。
真是家和萬事興,幸福與物質真的不是成正比的。高大叔一家日子雖有坎坷,但是他們的言談中流露出來的幸福是別人體會不到的,還真是很多有錢的城裡人比不上的。各位親,您說呢?(更多圖片故事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