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了樣,各方在效仿

5月12日,中美日內瓦經貿高層會談聯合聲明正式發佈,兩國同意取消此前彼此加征的大部分關稅,並就經貿問題進行持續磋商,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一結果不僅對中國自身有重要意義,也促使世界上其他國家開始反思: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採取強硬態度並保持冷靜,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策略。

近期,日本、印度、歐盟等經濟體相繼調整策略,對美國的態度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中國堅持「以鬥爭求合作」實現破局。

今年4月2日,特朗普高調宣布對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徵收對等關稅,並將當天稱為美國的「解放日」。

面對美國的突然發難,大多數國家都處於蒙圈狀態,有的計劃妥協退讓,有的還在等待觀望……

這時候,中國第一個站了出來,鏗鏘有力地對特朗普的霸凌行徑實施對等反制。

面對特朗普連續揮來的關稅大棒,中國剛開始針鋒相對,密集推出對等反制措施,隨後又極富藝術地表示「不再跟隨美方無意義的關稅數字遊戲」。

在加征反制關稅的同時,中國還打出了一系列非關稅反制組合拳,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措施,將多家美國軍工企業列入制裁清單,大幅減少從美國進口農產品……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在中美兩國面臨實質性脫鉤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展現出的戰略定力、鬥爭藝術、經濟韌性、民族凝聚力,明顯比美國更勝一籌。

最終,美國主動提出與中國談判,並取消了大部分對華加征的關稅。

5月1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在日內瓦談判後出席新聞發佈會。

各主要經濟體相繼調整應對策略。

中國對美經貿博弈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讓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開始反思,他們此前採取的談判策略是否正確。

就連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斯蒂芬·奧爾森也表示:「這改變了談判的態勢,許多國家將審視日內瓦談判的結果,並得出結論——特朗普已經開始意識到他高估了自己的籌碼。」

日本:從「急於求成」到「放慢腳步」。

日本面臨24%的對等關稅稅率,遠超市場預期。

儘管特朗普已宣布暫緩對等關稅,但日本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仍面臨10%的統一關稅以及針對汽車的25%關稅。

當前,美國是日本汽車產業的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超400億美元。

顯然,加征25%的關稅將直接衝擊豐田、本田等大型車企,對日本以汽車為重要支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起初,日本希望成為第一個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國家。5月1日,日美第二輪關稅談判結束後,日本關稅工作組負責人、首席談判代表赤澤亮正表示,期待美日在6月份達成首腦共識,態度尤為積極。

但到了5月20日,赤澤亮正就在新聞發佈會上展示出強硬態度,稱日本不會倉促達成一項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的貿易協議,並表示「美國祭出一系列針對汽車、汽車零部件、鋼鐵和鋁的關稅以及對等關稅措施,是令人遺憾的。而我們要求美國重新考慮其關稅立場沒有改變」。

有分析認為,中國的應對策略,讓日本意識到為迅速達成協議而做出重大讓步,不如放慢腳步、調整策略,爭取本國最大利益。

5月23日美日將在華盛頓舉行第三輪談判,有媒體透露,日本正在考慮一攬子提議以尋求美國取消關稅,其中可能包括增加美國玉米和大豆的進口、造船方面的技術合作以及修改進口汽車的檢驗標準。

日本關稅工作組負責人赤澤亮正接受採訪。

但考慮到日本對美國的現實制約能力有限,加上石破茂政府需要專心應對7月舉行的參議院選舉。因此,日美雙方大概率不會在7月初對等關稅90天暫停期結束前達成協議。

印度:從「妥協求生」到「對美反擊」。

按照特朗普的關稅清單,美國原計劃對印度加征26%對等關稅。但在4月9日美國政府暫停實施90天後,目前印度僅面臨美國的10%基準關稅。

面對美國關稅壓力,印度初期選擇妥協。

萬斯4月份的印度之行似乎預示着,印度將牢固地綁定在特朗普政府的戰車上。

很快,印度就主動降低摩托車、威士忌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同時承諾將增加美國能源和國防設備採購,試圖通過經濟讓步換取豁免。

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攜家人訪問印度。

同時,印度還不忘配合美國公開指責中國,稱中國「通過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破壞全球經濟秩序」,並且污衊中國為全球貿易危機的根源。

印度商務部長也在公開場合高呼,印度在美國關稅引發的全球動蕩中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認為這依舊是推動全球產供鏈向印度轉移、助力印度實現工業化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然而,隨着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緩和,印度的態度出現微妙轉變。

5月13日,就在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佈後一天,印度政府向世貿組織發出通報,稱計劃最早於今年6月將對美部分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

文件稱,印度認為「美國自3月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征25%進口關稅」已嚴重影響印總價值約76億美元的輸美產品,涉及額外關稅規模高達1.91億,印度有權將其視為貿易限制措施。

印度同時表示,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印度作為回應有權暫停履行部分關稅優惠義務,並有權對自美進口的部分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

印度在這個節點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必定受到了中美達成貿易協定的刺激。美國說好的「產業轉移」「供應鏈重構」,僅僅過了三周就煙消雲散,這嚴重打擊了印度的大國自尊心。

因此,莫迪政府用強硬反制宣洩着對特朗普的不滿,同時一定程度上緩解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壓力。

歐盟:從「保持克制」到「集體反制」。

4月特朗普政府發佈對等關稅政策後,歐盟總體上保持克制態度。

4月9日,歐盟迅速成為首批啟動對美協商的經濟實體,在美國宣布暫緩加征關稅後,歐盟也迅速展現出與美國達成經貿協議的意願。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解釋稱,歐盟的剋制態度是在「為談判留出空間」。

不過在美歐進行三輪談判後,美國仍然拒絕在汽車、鋼鋁等核心議題上讓步,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5月19日,萬斯、梅洛尼、馮德萊恩舉行會談。

中美日內瓦會談後,中國談判結果促使歐盟也轉向強硬。波蘭經濟部副部長米哈爾·巴拉諾夫斯基直言,歐盟從美英和中美協議中得到的主要教訓是,「不要急於行動,我們不需要快速協議,我們需要好協議」。

5月15日,歐盟決定通過擴大反制清單向美國傳遞「談判破裂即報復」的明確信號。當天,歐盟成員國貿易部長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宣布擴大對美關稅反制清單範疇,將半導體等美國「拳頭產品」一併納入反制清單。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測算數據顯示,如新版關稅反制清單實施,美國相關產業預計受到1100億歐元的損失。

另外,5月15日有媒體透露,數名歐盟國家官員當天放風稱,歐盟尋求達成一項關稅降幅大於美英、中美協議的貿易協定。

目前,歐盟多國已明確拒絕接受類似美英協議的10%基準關稅條款。

除日本、印度、歐盟外,最近韓國總統熱門候選人李在明也表示,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沒必要急着早早達成協議,並批評臨時政府與特朗普政府的接觸過於倉促。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大蕭條的教訓猶在眼前,而今特朗普政府卻又重蹈覆轍。

imf報告指出,每1%的關稅提升將消滅美國34萬個就業崗位,而中國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消化外部衝擊,高新技術產業仍保持9.6%的年均增長。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特朗普試圖用關稅重塑全球經貿秩序,建立美國主導、各國臣服的全新貿易生態。

萬萬沒想到,與中國的首輪短兵相接中,美國就遭遇了「滑鐵盧」。

這樣的結果竟讓其他經濟體一哄而起,意外催生了經貿領域的「反美覺醒」……

來源:九萬里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