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立春只剩下6天的時間,然而中國足球卻依然身處嚴冬,按照足協的要求,中國三級聯賽參賽隊需要在1月29日17:00之前,提交俱樂部包括有工作人員、球員在內等所有人員簽字的工資、獎金確認表,否則新賽季將不予註冊。但截止到目前,尚有半數中超俱樂部還沒有動靜,原因也很簡單,他們真的沒錢了。
金元足球帶來了無數大牌外援外教,讓中超一度擁有了「世界第六大聯賽的美稱」,但俱樂部的投入也因此水漲船高,達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根據不完全統計,中超爭冠球隊的年均投入高達20億人民幣。以廣州恆大淘寶俱樂部為例,他們的公開財報顯示,近4年半的時間裏,恆大隊的總投入為93.5億元,算上尚未公布的2020年下半年財報,恆大5年總投入破百億沒有任何懸念。而在2018賽季拿到中超冠軍打破恆大壟斷的上海上港同樣投入巨大,近4年公開財報顯示,他們的總投入為80億元,再算上尚未公布的2020年財報,5年來的總投入也將輕鬆破百億。
作為另外一支爭冠熱門球隊,北京中赫國安在中赫入主後的四年中,總花費也在90億元左右。當然,國安有一個讓其他俱樂部艷羨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兩個股東,他們按比例為俱樂部注資。大股東中赫集團以增資擴股形式入主國安時,為俱樂部帶來了35.5億元,在這筆費用花完後,按照兩家股東持股比例估算中赫又為國安注資約35億元,而持股36%的二股東中信集團則按比例注資約20億元。不過,隨着國安更名導致的股權變更,中信將放下包袱,每年的巨額投資今後需要靠中赫集團獨立支撐,為了保證國安的競爭力,中赫集團可謂是任重道遠。
爭冠需要大投入,保級也同樣不輕鬆。球員工資和轉會費開支越來越大讓這些中下游球隊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了留在中超,他們也不得不加大投入。以常年保級的河南建業為例, 2019賽季,建業集團為俱樂部投入了大概9.5億元,那一年,建業最終後程發力名列中超第8。而在投入相差不大的2018賽季,建業最終以中超第12名保級成功,僅僅領先了倒數第2長春亞泰2分。
事實上,雖然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雖然已經走過了27個年頭,但在職業兩個字上依然名不副實,俱樂部的造血功能幾乎為零,商業開發品牌建設也無從談起。沒有了投資人的輸血,球隊根本無法生存。如今,長年累月的燒錢,已經讓中超俱樂部集體陷入財務危機,不僅是財力有限的保級球無力支撐,就連財大氣粗的中超豪門俱樂部也面臨著彈盡糧絕的尷尬。
重慶當代上賽季拿到蘇州賽區第3殺進爭冠組,但他們隨即將球隊核心阿德里安租借給了廣州富力,目的很簡單就是減少一些工資開支,事實上,這支西南省份唯一的中超球隊已經半年沒有發工資,就連工作人員都要勒緊褲腰帶。而中超老油條天津泰達也同樣陷入了財政危機,不僅外援準備上訴討薪,就連冬訓都一拖再拖。
此外,新科中超冠軍江蘇蘇寧也捲入了欠薪風波,他們的奪冠獎金1分錢沒發,而且還欠了教練和球員幾個月的工資,這也導致他們的工資獎金確認表始終無法提交。中超8冠王廣州恆大雖然經營正常,但許老闆也做出了「只出不進」的4字方針,新賽季銀根緊縮已成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主力門將劉殿座和國腳後腰徐新都已經成為自由球員,最近恆大被曝引進魯能門將王大雷,而引進方式據說也是球員交換。
在這波財務危機中,北京中赫國安經營狀況還算不錯,但每年冬窗都有重磅引援的他們如在這個冬窗卻顯得風平浪靜,看起來也有節省開支內部挖潛的意思。
2019賽季,9家各級職業足球俱樂部退出,2020賽季開始前,17傢俱樂部消失在中國足壇,其實就包括了傳統豪強遼足以及2018賽季的亞冠八強球隊天津天海。為此,中國足協推出了包括堪稱史上最嚴的限薪令和投資帽在內的一攬子新政,目的就是為了給各支俱樂部減負,確保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不會崩潰。現在看來,這個政策不是來得太早,而是有點太遲了。畢竟6億元也不是小數字。
此外,中國足協也規定青訓投入不計入俱樂部6億元的限制,一方面,這給重視青訓的恆大、魯能、綠城和國安等球員鬆了綁,但另外一方面,這些球隊的開支較之其他球隊,也是多了不少,這種不菲的開支,也會成為這些俱樂部需要面臨的沉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