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接近端午,又到了適合作釣大魚的時節。大魚可遇難求,運氣很重要,但好運氣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長期野釣實踐中,我吸取了不少作釣大魚的經驗教訓,總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新手小白完全可以照搬照做,從而提高中魚率,獲得好的魚獲。
下面以作釣大鯉魚為例,給新手小白5條成熟的建議:
1,永遠不要相信小鉤細線搏大魚
在野釣中作釣大魚,一定要抱着「一旦咬鉤絕對不能讓大魚跑了」的準備思想,鉤線選擇盡量保險起見。夏季釣底根本不必疑慮鉤線大了,只要不是太過分,都不會產生擋口現象。野河裡是生口魚,大魚不認線,擋口的是小雜魚,是本就應該擋住的部分。在一天難遇一口的野釣資源條件下,切線脫鉤造成跑魚是件追悔莫及的痛苦之事。
通常情況下,作釣大鯉魚,五斤以內的魚,線組搭配為主線3.0+子線2.0+千又2號鉤起步,五斤往上的魚,大可搭配6.0主線+5.0子線+千又5號鉤。至於魚竿的長短,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果水面足夠寬,地勢相對平緩,當然用竿越長遠越好,而假如是十幾米寬的小野河,並且近岸有明顯的溝壑,也可就近釣近,一般不低於4.5米即可,同時也應考慮附近釣友的用竿長度,畢竟魚真的是越釣越遠的,至少應不低於旁邊釣友的用竿長度。總之,竿越長控魚的空間越大,上岸的幾率較高。
2,大魚永遠是長子線釣鈍
在台釣實踐中,我就發現了,如果是正常懸墜釣法,調四釣二那麼咬鉤的多半是鯽魚居多,如果某一竿沒拋准,導致調四釣四或者乾脆鉛墜躺底了,浮漂立起來一筷子長,則往往咬鉤的是鯉魚。由此可見,鯉魚更適合釣鈍釣死底。由於其魚嘴朝下的特徵,註定了鉤餌平卧的入口性。
釣鈍的基礎上,鯉魚的個頭越大,子線的長度隨之應相對更長,讓鉛墜適當遠離鉤餌,卸掉大魚的警惕性。通常單鉤的子線長度應在40厘米以上。釣目應在4目往上,如果釣目過低,很可能是虛口造成預判,提竿過早而導致跑魚驚魚,使魚長時間不敢進窩覓食。鯉魚的死口漂相表現為,浮漂勻速上頂,然後緩慢橫移,以至於黑漂拖竿。
3,大魚永遠出深水
大魚永遠出深水,因為鯊魚就一直呆在深海。不要到淺水找結構,水底結構最好水深不夠是空的,不會藏大魚。哪怕是夜晚,大魚也不會跑到淺水裡去。尤其是鯉魚,除了春季甩籽期間上草灘,基本一年四季呆在深水,水域的最深處。小河溝釣中間,大水面找深水區域是基本方向。
4,大魚永遠需要耐心靜守
釣魚需要耐心,與沒有耐心的人守釣大魚是一種比枯燥等待魚咬鉤還要痛苦十倍的煎熬過程。
小魚喜動,大魚喜靜。作釣大魚,務必保持清靜,給魚一個安靜覓食的環境。一方面要靜聲,不大聲喧嘩吵鬧,另一方面要靜光,夜釣的時候不拿燈光朝河面亂晃,作釣盡量使用電子浮漂。野釣之所以難,還有一個主因,水底環境的突變,非人力可以左右,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河流上游又在搞什麼鬼,一會兒水質變了,變清或變渾,一會兒到處都漂浮着一層垃圾下來。
5,大魚永遠講究窩餌同源
作釣大魚不一定非要打重窩,但一定要保證窩餌同源。也就是說,玉米打窩就得用玉米作釣,粉餌打窩就用粉餌作釣。經常看見一些釣魚新手用老壇發酵玉米打窩,轉而用嫩玉米掛鈎作釣,彷彿懷疑大魚的牙口不好,實際這樣操作效果是打折扣的,思想上也自相矛盾,既然硬玉米做窩料能誘來魚,又何必懷疑它釣魚的效果。再者大魚吃窩料吃的安心,必然會對其他餌料存有戒心。區別對待反倒是自作聰明。
在用粉餌作釣時,通常是不需要打窩的,鉤大必然用搓餌掛鈎,搓餌多了自然也形成了窩點。在水廣魚稀的自然水域,並非窩料越多越好,正好相反,範圍之內魚的數量有限,窩料太多,魚容易吃飽,吃到鉤餌的幾率反而會下降。這就好比2個人搞18個菜碗跟2個人搞兩菜一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