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北京亦庄馬拉松後,人形機械人比賽再次開賽了。這次比的不是跑步,而是格鬥。
5月25日晚,全球首個以人形機械人為參賽主體的格鬥競技賽事 ——《cmg世界機械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鬥擂台賽在杭州開賽。
「我真沒想到,機械人打鬥可以這麼激烈、這麼精彩。」觀看比賽的網友評論道。
對戰激烈,「拳拳到肉」
《cmg世界機械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鬥擂台賽採用積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鐘。擊中頭部、軀幹為有效擊打,手部動作有效擊打計1分,腿部動作有效擊打計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擊倒8秒內無法起身則扣10分,本回合結束。
比賽共有4支隊伍,各支隊伍操控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人形機械人g1展開對抗。
官方數據顯示,宇樹g1人形機械人身高約130cm,體重約35kg。電池續航約2小時,最高移動速度達2米/秒。視覺系統搭載了深度相機,實現180°廣角視野。具備快速恢復平衡和自主起身的能力。
比賽中,4台宇樹g1分別佩戴紅、粉、綠、黑四種顏色的頭部護具及拳套。
在真人選手手動、語音及體感遙控下,它們進行了多輪對抗,施展了直拳刺探、左右勾拳、上勾拳、組合拳、前踢、左右側踢、膝踢、閃避、跌倒起身等複雜動作,總體展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
最終,經過激烈角逐,操作員陸鑫操控的 「ai策算師」 憑藉精準的戰術決策和穩定的發揮,以積分優勢擊敗對手,奪得冠軍,獲得 「格鬥之星」 稱號。
「鐵甲拳王」,快速進步
人形機械人格鬥競技,難在哪裡?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於跑、跳、翻跟斗等任務,人形機械人進行格鬥競技更具難度,這主要體現在機械人格鬥的對抗性上。
「機械人在跑、跳或者翻跟斗時,周邊環境是靜態的,並不會主動給機械人施加干擾。格鬥比賽是兩個機械人間的高度對抗,機械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狀態,還要考慮對手狀態。機械人在給對手施加力時,着力點可能因對方閃避而消失,並且對方可能同時施加技能。這種對抗性為機械人系統穩定性帶來極大挑戰,也增加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這不僅是對算法層面的考驗,對機械人電機、減速機等也提出挑戰。」業內人士介紹。
業內人士稱,人形機械人的靈巧性需要兼顧輕便程度和抗打擊能力。在本次比賽中,人形機械人受到打擊後,金屬外板的形變非常小。形變小體現了人形機械人對低密度、輕量級先進材料的應用。
同時,在參賽的人形機械人上,人們可以看到不少「傷痕」。「每一場訓練賽前,團隊都會安排練習。在此期間,機械人常常遭受強烈衝擊,甚至摔倒,這些情況都屬於正常狀態。格鬥比賽是一種驗證,也是機械人結構能力的真實體現。通過比賽,團隊不斷測試機械人的極限性能,並作出特殊改進。」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稱,團隊對於關節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會進行特殊保護。
「目前,人形機械人進步非常快,基本上每一個月相較於上一個月都會有技術進步。公司通過ai技術手段,讓機械人迅速實現算法升級。」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介紹,格鬥機械人主要基於動作捕捉和強化學習進行訓練。團隊根據專業格鬥運動員的動作進行數據捕捉,讓機械人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學習,最終轉移到實體機械人中。
從馬拉松到格鬥,人形機械人學會了什麼?
揭秘一:人形機械人如何學習格鬥動作?
以參加本次比賽的人形機械人g1為例,它目前已經具備8套基礎格鬥動作和多個組合動作,包括直拳、勾拳、踢腿等等。
揭秘二:人類如何操控機械人格鬥?
在格鬥賽場上,操作員主要通過語音控制、遙控控制兩種方式實現對機械人的操控,可謂是實時操控,人機協同。比賽前夕,技術人員就已經測試了「語音控制」的人機交互新功能。
揭秘三:人形機械人格鬥能訓練哪些能力?
據了解,真人拳擊比賽是不能用腿的,但機械人格鬥賽中,由於不涉及對身體的傷害,機械人可以用腿。如果說機械人跑半馬更多的是比拼耐力與速度,那麼格鬥比賽則對機械人的靈活性與平衡性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賽前訓練時「抗擊打」「防過熱」等極限訓練和測試,就是為了讓人形機械人在極端條件下依然可以行走並做出複雜的動作。摔倒後,還能模擬人的形態自主站立。
cmg世界機械人大賽•系列賽設備測試員 孫寶岩:因為它本身在打鬥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自身揮出一些比較激烈的動作,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對方選手的強烈攻擊。在整個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保持平衡,並且在攻擊的同時不被對方打倒,平衡的考驗是重要的。
揭秘四:機械人格鬥賽打開了哪些新空間?
本次機甲格鬥擂台賽提供的極端考驗環境,能促使算法持續優化升級,提升機械人的性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生產生活。
來源:央視新聞 界面新聞 新黃河
編輯:王帥雨
審核:馮海嘯 閆振寰 王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