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鱅,其實是鰱魚和鱅魚的合稱,它們在水中就像一群靈動的舞者,活躍於中上層水域。鰱魚,身形較為修長,通體銀白,恰似水中的皎潔月光,因此也被親切地喚作白鰱。而鱅魚呢,腦袋碩大,身上的花紋猶如精心繪製的水墨畫,故而有 「包頭」「花鰱」「雄魚」 等諸多別稱,看起來就像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巡視着自己的領地。
在水產養殖的大舞台上,鰱鱅那可是絕對的 「明星選手」。幾乎在任何一片養殖水域中,都能瞧見它們歡快遊動的身影。它們的產量更是一騎絕塵,在全國淡水養殖魚中獨佔鰲頭。這不僅得益於它們超強的成長速度,如同火箭般迅猛躥升,而且患病率極低,彷彿擁有金剛不壞之軀。同時,它們的成魚產量超高,肉質鮮嫩得如同剛出鍋的豆腐,營養價值還十分豐富,堪稱魚類中的 「營養寶庫」,自然成為了養殖戶們眼中的香餑餑。
然而,就是這樣備受青睞的鰱鱅,在多地卻陷入了被禁止垂釣的尷尬境地,甚至在某些水域,釣鰱鱅還會面臨罰款、拘留等嚴厲處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要說鰱鱅在水域中的特殊地位,那就不得不提它們那堪稱 「神器」 的特殊功能。它們的腮腺細而密,就像一台精細的過濾器,很難攝食那些微小到不足 10um 的食物顆粒。這也使得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變得與眾不同,水中的藻類、浮遊動物和有機碎屑等,成為了它們眼中的 「美味佳肴」。也正因如此,鰱鱅獲得了眾多讚譽有加的稱號,諸如 「水中環衛工」「水質凈化器」「國產清道夫」 等。
一個水域一旦有了鰱鱅的入駐,就如同為這片水域聘請了一位盡職盡責的 「管家」。它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水質變肥,防止水華泛濫的可怕景象出現。不信?咱來看看下面這兩個真實的案例。
上世紀 80 年代,千島湖就像一個突然生病的孩子,藍藻現象爆發了。隨後在 1998 - 1999 年這兩年間,更是連續遭受藍藻 「水華」 的侵襲,整個湖面彷彿被一層綠色的惡魔籠罩。為了拯救千島湖,人們每年投入 60 萬斤鰱鱅魚苗,就像是給生病的孩子注入了一劑劑良藥。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千島湖終於戰勝了藍藻病魔,重新恢復了往日的清澈與美麗,如今更是達到了國家 I 級水質標準,這其中,鰱鱅可謂是功不可沒。
再把目光轉向 2007 年的太湖,一場水危機事件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太湖水彷彿變成了一潭渾濁的污水,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為了應對這場危機,無錫市政府和當地居民迅速行動起來,就像一群勇敢的戰士奔赴戰場。為了清除藍藻,無錫市出動了上百艘打撈船,每天上千人不停地打撈浮在水面的 「藍藻膜」,場面十分壯觀。與此同時,太湖方面想到了 「以魚治水」 的妙招,根據太湖水域面積,依照精確的比例投放鰱鱅。在 2009 年 - 2014 年間,太湖流域放流並回捕的鰱鱅累計消耗了 35.5 萬噸的藻類,平均每年消耗 5.9 萬噸。在這些藻類中,藍藻累計被消耗了 19.2 萬噸,平均每年被消耗 3.2 萬噸,效果顯著得如同魔法一般,讓太湖逐漸恢復了生機。
既然鰱鱅對水域生態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為何還會成為多地水域禁止垂釣的魚種呢?這其中緣由可不少。
對於釣魚人來說,鰱鱅無疑是垂釣的熱門目標魚種。它們就像水中的大力士,垂釣起來手感極佳,那種與魚搏鬥的刺激感,讓無數釣魚人慾罷不能。而且,鰱鱅的垂釣類型相對簡單,出魚幾率較高。只要方法得當,在那些鰱鱅稍有密度的水域,連桿上魚簡直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容易。
要知道,鰱鱅可是典型的群居魚類,它們出行總是成群結隊,就像一群團結的小夥伴。一旦有一尾鰱鱅進入窩點,那就如同吹響了進攻的號角,意味着鰱鱅大軍即將抵達。這時候,只要你的線組夠結實,魚竿夠強硬,爆護的夢想並非遙不可及。
在釣魚界,釣鰱鱅一直有着一種特殊的現象,那就是連釣帶錨。這主要是因為鰱鱅獨特的覓食習性。當它們遇到粉狀霧化帶時,就像飢餓的孩子看到了美味的糖果,會迫不及待地睜開大口,爭相吸食粉狀餌料。由於一群鰱鱅同時行動,嘴大吐、吸力度強,導致浮漂漂相就像調皮的孩子在跳舞,亂成一團,這無疑增加了釣魚人判斷漂相的難度,也使得很多人在垂釣時經常會錨到鰱鱅。
不過,想要釣好鰱鱅也並非無章可循。只要做好以下幾個關鍵方面,正口釣到鰱鱅也並非難事。
首先,餌料的霧化狀態得調整好。鰱鱅的覓食方式是吸食,所以餌料的狀態至關重要,既不能太散,像一盤散沙一樣容易脫落;也不能太粘,像一塊硬石頭一樣缺少霧化剝落狀態,不利於魚入口即化的特點。只有調整到恰到好處,才能吸引鰱鱅乖乖咬鉤。
其次,水層得找準確。釣鰱鱅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因為它們是中上層魚類,所以在垂釣時,尋找魚群所在的水層就如同大海撈針,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垂釣時要根據水深,像一位耐心的探險家一樣,一層層去搜索魚層。通常的垂釣習慣是以淺往深找,通過觀察浮漂漂相以及中魚位置來控制深淺。要是漂相較亂,有口卻打不到魚,那就說明水深不夠,需要適當增加水深,直到找到魚群所在的 「秘密基地」。
最後,浮漂調目也得調整合適。釣鰱鱅一般都是以釣浮為主,所以調漂時盡量以帶餌調為優先選擇。通常的做法是帶餌調 2 - 3 目,然後專註地抓住浮漂上頂後的那一個下頓動作,這個動作就像魚兒發出的 「咬鉤信號彈」,一旦出現,就要迅速提竿。
當然,鰱鱅成為禁止垂釣目標魚種,除了凈化水質以及好釣這些因素外,其經濟價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很多中小型水域,鰱鱅大多是人為投放的,因為鰱鱅的自然繁殖條件極為苛刻,就像一位挑剔的公主,很難在自然環境中促成繁殖。這就導致這些水域里的鰱鱅釣一條少一條,為了保護鰱鱅資源,維護水域生態平衡,禁止垂釣也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