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人主帥雷迪克接受了採訪,談到如今這個時代的防守:「老一輩人總說80年代、90年代的身體對抗有多麼激烈,但我們這個時代的身體對抗程度同樣激烈,而且這個時代跑動更多,防守要想覆蓋全場,非常困難。」
雷迪克作為教練的觀點,他可能認為雖然身體對抗的形式不同,但激烈程度並未降低,而是體現在其他方面,如比賽節奏、三分投射帶來的空間爭奪等。作為經歷過兩種風格的球員,雷迪克也多次提到:「激烈對抗從未消失,只是轉移到了不同維度。」他認為,現代籃球的激烈體現在戰術複雜性和全場持續性上,而非單純的身體碰撞。
雷迪克的觀點強調,不能以單一維度評判對抗強度,而需看到籃球運動的整體進化。規則的調整和戰術的創新使比賽以不同形式保持激烈,這正是籃球適應時代需求的體現。
以前的NBA,允許更多身體接觸,比如防守球員可使用hand-checking(用手頂住進攻球員)、無限制協防,甚至惡意犯規,活塞「壞孩子軍團」的「喬丹法則」。而當時的時代主題是內線主導,比賽節奏較慢,大量低位背打和禁區對抗,中鋒需頻繁肉搏。而且硬傷較多(如骨折、韌帶撕裂),但醫療水平有限,球員帶傷作戰普遍。
而現代NBA,規則利於保護進攻,禁止hand-checking,引入防守三秒規則,嚴懲惡意犯規,鼓勵外線投射和快攻。空間與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三分球佔比激增(從90年代的場均6次到如今35+次),防守範圍擴大至全場,強調換防速度和干擾投籃,同時軟組織損傷(跟腱、膝蓋)增加,因急停急起和變向動作更多。80-90年代重傷頻發但報道少;現代因賽程密集和運動科學進步,傷病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