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足征戰「18強賽」這出大戲,越來越有意思了。
9月,國足在客場以0-7輸給日本,回到主場以1-2遭10人沙特絕殺。全網一片絕望之聲,盼望已久的18強賽剛一開打,彷彿就已迎來大結局。
10月,國足在客場以1-3不敵澳大利亞,回到主場以2-1擊敗印尼。首勝終於到來,但已經沒多少人敢對美加墨抱有幻想。
11月第一戰,國足以1-0從巴林客場帶回3分,從而取得兩連勝。再一看積分榜,我們竟然和澳大利亞、沙特同積6分。
擠進小組前四,似乎並不是很難?甚至沖一下小組前二,也不是沒有可能?
積分榜大反轉,印尼巴林功不可沒
想像一下,如果讓一位對亞洲足球並不了解的歐美球迷看到這一組的積分榜和賽程,他會對中國隊產生怎樣的印象?
10輪比賽踢完一半,這支球隊和澳大利亞、沙特積分相同,有機會競爭小組第二。
5場比賽2勝3負,沒有平局。進球數第二,失球數最多。這應該是一支打法激進、充滿激情的球隊。
連輸3場之後還能連贏兩場,這支球隊的調整能力和精神氣質應該都不錯。
以上幾點腦補,結論都是隨便說的,但作為前提的數據卻都是真實的。
上屆世預賽「18強賽」,國足10輪比賽一共才拿了6分,也就是說國足這次只用了一半賽程,就已經追平上屆12強賽的成績。
上屆12強賽積分榜:
按理說18強賽的難度肯定低於12強賽,但國足在這屆18強賽的分組和上屆12強賽極為相似,所以把這兩次成績放在一起對比,還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
一個不可思議的表象背後,一定有些不尋常的原因。國足這組積分榜的「神奇」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日本隊一騎絕塵,是造成其餘幾隊一團混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印尼和巴林這兩個「積分的搬運工」身上。
按照賽前分析,日本、澳大利亞和沙特是這組的強隊,國足、巴林和印尼是這組的弱隊。理論上,後面三隊遇上前面三隊,每拿1分都是賺的,反過來,前面三隊在後面三隊身上每丟1分,都算虧了。
前面幾輪比賽,巴林勝澳大利亞、平沙特,印尼平沙特和澳大利亞,印尼和巴林碰一起踢成平局。
換種說法,巴林讓澳大利亞少拿3分,讓沙特少拿2分,印尼讓澳大利亞和沙特各少拿2分,印尼和巴林交鋒又各自消耗掉2分。
等印尼和巴林把沙特與澳大利亞消耗完,兩隊之間再互相傷害過後,他們又先後為國足送上3分。
經過印尼和巴林的輪番折騰,我們就「神奇」的躍升至積分並列第二的位置。
講這些並不是說國足排名上升全靠對手成全,而是在梳理完積分變化的來龍去脈後,可以讓我們對本組形勢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二循環,我們肯定不能指望印尼和巴林繼續「搬運積分」。國足若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還是要靠自己一場場拼下來。
「醜陋地贏」你能接受嗎?
如果你只是偶爾關注一下國足,看到他們在三連敗過後取得兩連勝,一下躍升至小組「並列第二」的位置,大概會覺得國足又行了?最近這兩場是不是踢得挺漂亮?
但是假如你看了國足近期的比賽,就知道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國足從三連敗到兩連勝,並不是單純的由弱變強或者由壞變好,而是終於在不斷的惡戰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最佳戰鬥模式,這種模式就是「醜陋地贏」。
「醜陋」並非貶義,「贏」也不是指每場都能獲勝。「醜陋地贏」簡單講是指在比賽場面並不好看的情況下,盡量爭取最好的結果。
足球比賽的戰術風格是百花齊放的,但現階段的國足追求不了美麗和複雜,只能盡量把簡單和實用做到極致。在18強賽的舞台上,國足沒有能力讓自己踢得舒服,所以只能想辦法讓對手踢得不舒服。
回顧國足已經踢完的5場比賽,面對日本純粹被碾壓,不需要解釋;第二場打沙特還沒緩過神來,也沒找到正確的戰鬥模式。
一個月後面對澳大利亞,國足已經進入正常的比賽節奏,輸球主要因為關鍵球員的能力確實不如對手。
再後來,面對實力相對較弱的印尼和巴林,我們都贏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國足獲勝的這兩場,在場面上也挺難看。對陣印尼,國足控球率24%,對陣巴林,國足控球率29%。
多數情況下,控球率低確實代表着技不如人。但在一些特定條件下,控球率低也可能是一種主動選擇。
日本、沙特、澳大利亞面對國足的時候,球員實力更強,獲勝經驗也多,而且也習慣了壓着國足打,國足輸球不算意外。
印尼和巴林前幾輪踢得不錯,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可以安心打強隊的反擊,運氣好一點就收穫平局甚至小勝。但他們遇上國足的時候,自己變成積分更多、姿態更高的一方,國足倒是可以放下一切採取「攪屎棍」踢法,贏了當然更好,平了也不算太遭,畢竟之前都輸完3場了。
就這樣,經過兩場觀賞性極差的鏖戰,國足基本發揮出自身的正常水平,運氣也稍稍偏向於我們這一邊,兩場連勝就來了。
接下來,國足如果能把「醜陋」進行到底,不見得能繼續贏,但至少可以走在最適合自身的道路上。
作為球迷的我們,如果繼續支持國足並觀看他們的比賽,也應該對他們的「醜陋」踢法做好心理準備。
現階段的國足若想取得不錯的結果,讓雙方都踢得難受+亂戰中抓機會,就是最佳的作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