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里弗斯是NBA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練之一,他曾經帶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奪得2008年總冠軍,也曾經執教過洛杉磯快船隊和費城76人隊,培養了無數的明星球員。
今年1月,他接替了阿德里安·格里芬,成為了密爾沃基雄鹿隊的新任主教練,這讓雄鹿隊的球迷們充滿了期待和希望。雖然在此前,他曾短暫地擔任過該隊的非正式顧問,但這次是他正式走馬上任。
畢竟,雄鹿隊擁有聯盟最強的陣容之一,包括兩屆MVP揚尼斯·阿德托昆博和夏天交易來的超級控衛達米安·利拉德,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奪得總冠軍。
然而,事與願違,里弗斯執教雄鹿隊的第一個月卻是一場噩夢。球隊的戰績一落千丈,球員的士氣低迷,球迷的信心動搖,甚至連里弗斯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決定。
他到底是雄鹿隊的救世主,還是禍害?
開局不利
在NBA歷史上,只有七位教練的常規賽執教經驗超過里弗斯,他已經執教了高達1100場比賽。因此,當雄鹿隊簽下他時,總經理喬恩·霍斯特和管理層無疑感到了一種穩定感。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完全按照他們的預期進行。
然而,里弗斯的執教開局並不順利。里弗斯接手雄鹿隊時,該隊的戰績是32勝14負,排名東部第二,僅次於凱爾特人隊。但是,在他的指導下,雄鹿隊卻只贏了4場,輸了7場,排名也跌到了第三,落後領頭羊凱爾特人8.5個勝場,甚至在在全明星賽前的兩場比賽中,他們都輸給了實力不強的對手。
這樣的表現讓人們不禁懷疑,里弗斯是否適合執教這支球隊,他是否能夠帶領他們走出低谷,重回巔峰。
當然,里弗斯執教雄鹿隊的情況並不容易。他是在賽季中途接手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熟悉球員和球隊的體系,也沒有機會在夏天進行訓練營和季前賽來了解球隊。格里芬的意外提前離職正值雄鹿隊表現不佳之際,這無疑給里弗斯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他接手後面臨著艱難的賽程安排,前20場比賽中有14場是客場作戰。此外,由於傷病問題不斷困擾着球隊,尤其是=米德爾頓的傷病使得里弗斯一直無法穩定地派出自己心儀的首發陣容。這些因素都給里弗斯的執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場外鬧劇
里弗斯在執教雄鹿隊的第一天,就給人們留下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在他的介紹性新聞發佈會上,他用了一種相當消極和猶豫的語氣,表達了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看法。
「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遭遇這樣的局面。僅僅一天半的時間,我就已經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但這正是我現在要面對的挑戰。我必須迅速整合資源,穩定局面。當然,這不能操之過急。」——道格·里弗斯
這番話聽起來並不像是一個充滿信心和激情的教練,而更像是一個被迫接受了一個不想要的任務的人。事實上,里弗斯後來也承認,他對自己的被聘用感到困惑,他甚至曾經質疑過球隊管理層的決定。
「我告訴他們,『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說,『沒關係,我們已經這麼做了。我們需要你。』這就是我猶豫的地方。」
隨着雄鹿隊的戰績持續低迷,里弗斯開始公開批評他的球員,指責他們的態度和表現不佳。在全明星周末前的最後一場比賽中,雄鹿隊以110比113不敵缺少主力的孟菲斯灰熊隊,里弗斯對球隊的表現提出了嚴厲批評。
「我們有些人在這裡,有些人在卡波聖盧卡斯。」
這番話暗示了他的隊員們已經開始了度假模式,沒有全力以赴,沒有專註於比賽。這可能是一句隨口而出的玩笑話,但也可能被解讀為對某些球員職業精神和判斷力的質疑。
而在這番批評之後不久,一篇ESPN的文章再次將里弗斯推向了風口浪尖。文章中引用了他公開質疑曾經的球星倫納德的話,據報道,倫納德曾支持放棄年輕天才謝伊·吉爾傑斯-亞歷山大的決定,轉而與保羅·喬治聯手。這無疑給里弗斯的執教之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我甚至跟倫納德提及過此事,『你確定這樣做嗎?我個人認為亞歷山大將成為一名傑出的球員。或許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但我覺得你低估了他的潛力。我並沒有直接反對你的決定,只是表達了我的看法。我在想,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方式,在不涉及亞歷山大情況下完成這筆交易呢?』」
這樣的言論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包括他的前隊員JJ·雷迪克,他是一位現任NBA分析師,在效力快船的四年期間對里弗斯和他的執教風格有深入了解。他在自己的播客節目中,痛斥了里弗斯的推卸責任和找借口的行為。
「我現在看清了這種趨勢!已經持續好幾年了!總是找借口。道格教練,我們都明白了。賽季中途接手球隊確實困難重重,就像球員在賽季中被交易一樣具有挑戰性。但這總是成為你的借口,總是讓你的球隊陷入困境,而你從未真正承擔過責任!」——JJ·雷迪克
雷迪克的話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同時也遭到了帕特里克·貝弗利和道格教練的兒子奧斯汀等人的反駁。
外部因素層出不窮,但有趣的是,看看里弗斯能否屏蔽這些干擾,或者更重要的是停止製造爭議,以便雄鹿能夠扭轉頹勢。雄鹿隊將在全明星後的第一場比賽戰勝了狀態正佳的明尼蘇達森林狼隊,這無疑給他們下半賽季的征程開了個好頭。
在經歷了執教生涯中最動蕩的一個月後,里弗斯本人肯定希望獲得更多平靜和安寧。但是,他能否實現這一願望,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