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8月4日電 (記者 岳依桐)記者4日從「大運遺產」專場新聞發佈會獲悉,成都將保護利用好成都大運會遺產,為城市的長遠發展留下寶貴財富,長久惠及城市和廣大市民。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曹雪峰介紹,早在2019年10月,成都就編製完成了《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遺產規劃》,旨在通過舉辦大運會,努力創造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教育與青年七個方面29個領域的豐厚遺產。

新聞發佈會現場。(中新網記者 岳依桐攝)
體育場館是成都大運會最為顯性的體育遺產。據了解,成都大運會總共有49個場館,其中新建場館13個,其餘36個均為改造場館。曹雪峰表示,改造場館大多數在高校,賽後將用於高校體育事業發展;而成都大運會前,上述場館能賽盡賽、能開盡開,僅2022年就面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市民超509萬人次,舉辦各級各類賽事730餘項。「成都大運會結束後,這些場館還將繼續用於成都的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
曹雪峰介紹,在成都大學建設的成都大運村是重要的教育遺產,其「村校合一、體教融合」的模式是成都大運會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運動員村建設中的創新探索。賽後,成都大運村將全部移交成都大學,實現百分之百可持續利用,不僅用於成都大學教育事業發展,也將繼續發揮世界青年大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用。
曹雪峰表示,在成都大運會籌辦過程中,成都還先後成功申辦2024年湯尤杯、2025年世運會等國際頂級的體育賽事,成功舉辦了2022年世乒賽、2022年全國體操冠軍賽等賽事;持續開展體育招商活動,吸引多家大運會贊助企業落戶成都。近三年來,成都累計簽約重大體育產業項目115個,簽約金額超870億元。2022年,成都市體育消費總規模達578.6億元、體育產業總產值達1005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