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韓國大使館10日發佈通知稱,已暫停簽發韓國公民赴華的部分短期簽證,「上述措施將視韓國對華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取消情況再作調整」。
這是在日本和韓國等針對中國採取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之後,中方採取的首個反制措施。
「歧視性」措施,我國官方的措辭不可謂不嚴厲。韓國給落地的中國人採取的措施包括掛識別牌——「掛黃牌」、每天900人民幣的自費隔離——「關小屋」,一路上還要被韓國軍方人員專程「護送」,還要給許多記者拍照,猶如罪犯被示眾羞辱一般。
特別是「掛黃牌」和被韓國軍隊「護送」。這是赤裸裸侮辱手段,絕不是韓國方面宣稱的什麼正常行為。
一、黃牌與黃星為何有歧視意味?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有計劃地屠殺了好幾百萬猶太人,那麼納粹是怎麼「精準定位」這些猶太人呢?最常見的就是強迫猶太人佩戴一種黃色的六角星標誌。
這種所謂黃星,也被稱作「猶太星」,是代表猶太人的、被作為象徵羞恥的徽章。在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為了區分猶太人和其他非伊斯蘭教徒,便要求猶太人佩戴黃星加以區分。
在1939年德國侵略波蘭之後,波蘭總督府根據納粹的指示,要求所有超過六歲的猶太人佩戴黃色猶太星,中間還用德語寫了「猶太」的字樣。之後納粹德國覺得這種辦法很好,在其他納粹德國佔領的地區也大力推廣。
在這個過程中黃星起到的作用,絕不僅僅是「把猶太人區分開來」,而是一種心理上操縱。猶太人被這個標誌給定義標記後,慢慢地也會從心理上也開始自我認同,慢慢地放棄自尊和反抗的意識。古代東西方均出現過用服裝的顏色劃分社會等級的做法,滿清也用辮子控制漢族男性的反抗意識。其實黃星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戴黃星的人「社會孤立」起來,讓他們自覺「低人一等」,讓那些不佩戴黃星的人有理由、有膽量去欺負戴黃星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排除韓國方面惡意給中國人「掛黃牌」的嫌疑。因為從實際效果看,掛「黃牌」和戴「黃星」的效果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中國人的確遭受了比以往更多的異樣眼光。
有人也許會覺得,韓國也許並沒有這種侮辱性的含義,是中國方面過度解讀了,中國應該再「大度」一些。
這樣的認知是有問題的。在分析公眾人物、社會團體乃至政府部門這樣的「利益共同體」的具體行為時,我們不能簡單復用平時個人交往時的原則。對個人,我們可以用最大的善意去對待,講求與人為善和寬宏大量。但對那些能夠調動大量資源的利益共同體,我們必須抱有最大程度的警惕。
簡單來說,就是在日常交往中,我們可以「疑罪從無」;但在涉及任何有損國格的情況時,我們要採取「疑罪從有」的態度。
因此,我們要從客觀現實的視角去分析整件事情,無論這些韓國方面宣稱的初始動機是什麼。只要韓國的歧視性政策給予了我們同胞真實傷害,那些「科學和客觀」的官方辭令就站不住腳。
二、操縱民意或是為了推進「薩德」
其實,儘管韓方的行為明顯帶着惡意,但我方一開始仍然打算和韓國友善溝通。
證據是,韓國是在12月30日宣布對從中國入境的人員採取防疫強化措施。在1月10號之前,中國並沒有立即採取反制措施。
1月9日,中韓兩國外長還專門通了電話。我國外交部部長表示,「對韓方近期對自華入境人員採取臨時限制措施表達了關切,希望韓方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
可以想見,我方必定就簽證問題與韓方進行了最大程度的交涉,結果卻不盡人意。
因此,在中韓外長通完電話的第二天,1月10日,中國宣布對停簽發韓國公民赴華訪問證。11日,中國政府再次加碼,宣布暫停向日韓兩國公民簽發赴華口岸簽證及過境免簽。
韓國似乎是鐵了心要拿此事做文章。目前,韓國對大陸旅客入境的嚴厲程度比美國、印度等甚,僅比完全禁止中國人入境的摩洛哥輕一級。
如果說,韓國是在故意挑釁中國,這對他有什麼好處?經過分析,我們認為,韓國此舉是想煽動本國新一輪對華強硬的民意,為韓國政府推進軍事項目、加強與美國的合作提供便利。
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於1月2日至6日對韓國2505名選民進行民意調查,9日公布的民調數據顯示,韓國總統尹錫悅的支持率為40.9%,較前一周上升0.9個百分點。數據顯示,韓國民眾對尹錫悅施政表現差評率為55.9%,較此前下降了1.3個百分點。此外,執政黨國民力量黨支持率為40.4%,較前一周上升1.2個百分點。
在對華採取強硬的、帶有挑釁性的手段後,韓國民意立刻便朝着有利於執政黨的方向涌動。
韓國政府10日還表示,正在編製慶尚北道星州郡的駐韓美軍「薩德」反導基地的地皮環境評估報告草案,並徵求公眾意見,預計國防部相關計劃最早將於3月內完成,屆時將走完「薩德」在韓正式部署所需程序。
我們應該還記得,7年前的2016年,韓國不顧中國反對,執意把美國「薩德」反導系統部署在韓國星州基地,引發了中韓外交危機,這就是著名的「薩德入韓」事件。自那以後,中韓民間的仇視情緒一直此起彼伏。調查顯示,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韓國民眾對中國不抱任何好感。
因此,韓國政府為了「薩德」在3月前順利走完程序,就可能會選擇將韓國民間對華的不滿情緒再次推向高潮,哪怕為此損失不少旅遊收益也在所不惜。
去年中韓關係曾一度出現了好轉的跡象。佩洛西竄台後,想去韓國會見尹錫悅,但是尹錫悅說他正在「休假」,拒絕了佩洛西的會面請求。可惜好景不長,幾個月後,韓國高層的態度便出現了明顯變化。
去年年末,韓國國會副議長鄭宇澤及個別議員竄訪台灣,會見蔡英文、游錫堃等人。幾乎在同一時間,韓國便出台了針對大陸的歧視性政策。
這一切很難讓人相信是巧合。
三、敲山震虎
綜上,韓國這些挑釁行為可能根本就是在「借題發揮」,目的就是藉此激怒中國,從而為煽動本國國民的仇華情緒創造條件。
因此,我國果斷選擇對等反制,目的不僅僅是警告韓國政客,還是在「敲山震虎」,警告那些想學習韓國拿疫情做文章的國家,慎重考慮自己的做法,不要「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就能解釋為什麼日本也在制裁的名單當中。有不少人還在為日本「喊冤」,覺得日本並沒有像韓國一樣限制中國旅客簽證,為何卻「陪榜」韓國?
但我們稍微一看就知道,日本最近在中國問題上比韓國更加不堪。英國首相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月11日簽署了一項「意義重大」的新防務協議——《互惠准入協定》。該協議將允許英國在日本駐軍,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不出意外的話,日本和韓國將加大用這種齷齪手段打擊中國的力度,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幻想這只是「一時誤會」。
國與國之間,沒有那麼多一時的「誤會」,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交換。
結語
當然,在中國逐步恢復正常之際,絕大多數國家特別是那些以旅遊業為主的國家,對中國採取的態度都是熱烈歡迎。馬來西亞在國際入境口岸為中國遊客提供特別通道;印尼表示將「鋪紅地毯」歡迎中國旅客;泰國三名部長級官員還在開放首日到機場接機,向入境旅客獻花,高調歡迎中國旅客赴泰旅遊。
英國採取隨機抽檢的方式,並不限制人員往來;印度雖然要求落地檢測,但對所有旅客一視同仁。像韓國這樣要中國旅客掛識別牌的做法確實是獨一份。
因此,我方採取的反制措施也沒有「傷及無辜」,主要是對日本和韓國採取對等回擊。
2023年,中國會努力利用經貿合作鞏固與修復多個國家的關係,力抗美西方打壓中國的那些明槍暗箭。
雖然中國並不想與人為敵,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不主動挑事,又不示軟怕事,有些國家的政客需要看看新中國的成長史補補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