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釣是需要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氣溫條件差異很大,講究釣不同的天氣,找不同深淺、朝向的釣位,選擇不同的目標魚;比如初秋高溫,適合雨天、北風天出門,中上層耐高溫的草魚、鰱鱅比較好釣。到了仲秋階段,是什麼魚都好釣的階段。到了晚秋、初冬,碰上大鯽魚的幾率變高,可能跟鯽魚全年不停口,最為耐寒有關。野釣鯽魚,釣法較多,如果玩懸墜釣那就需要注意調漂。
選擇如何調漂,其實跟釣什麼魚都很大的關係。鯽魚是小體型的魚類,所以調漂時往往不會像守大魚那麼鈍,還是需要有一定靈敏度的;其實是鯽魚的食譜很廣,在中晚秋階段時,雖然已經比較涼,但是還不算太冷,正處於各種餌料都使用的階段。商品餌可香可腥,自製的米飯粒、灰面餌也有不錯的效果,蚯蚓、紅蟲和白蟲也會經常使用到,尤其是在野河等小水面。更換不同輕重的餌料,不影響靈敏度,不需要重新調漂,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所以說秋季釣鯽魚,最適合的調漂方法就是無鉤調漂。無鉤調漂,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忽略雙鉤重量的調漂方法,達到無鉤調漂的狀態之後,雙鉤始終處於躺底的狀態。對底層的鯽魚來說,首先是非常方便就餌。其次是這是鉛墜懸浮狀態最鈍的狀態,也有一定過濾雜魚吃口的效果。第三是餌料的輕重對找底,靈鈍,釣目都沒有任何影響,甚至掛不掛餌料,釣組的狀態都是一樣的。不管是更換餌料,或者雙鉤掛不同類型的餌料,不用擔心餌料不到底。
無鉤調漂方法比較簡單,尤其是在釣鯽魚時。標準的無鉤調漂步驟是先粗找底,然後下拉浮漂座2倍子線長度,在接近實際水深的半水深度調漂,調整一個合適的目數,然後減掉兩個魚鉤再看目數,半水狀態下沒有魚鉤的目數,就是無鉤調漂的釣目。更換相同的子線,找底即可。變通一些的方法就是直接不掛子線半水調漂,這個調目本身就是沒有考慮魚鉤重量的,可以調N目,掛子線之後釣N目。兩個方法的差別就是2根沒有魚鉤的子線重量,在釣鯽魚時子線一般不會超過0.8,所以這點重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子線比較長而且比較粗,對目數還是會有一些影響的。還出還在於,不至於還沒開釣就損失一付子線。無鉤調漂有幾個特點,首先是處於鉛墜懸浮狀態下的最鈍狀態,如果釣目大於無鉤調漂的理論目數,那說明鉛墜已經觸底。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使用的魚鉤重量不同,同樣調平水釣2目時,可能是雙鉤不完全躺底,也可能是雙鉤完全躺底,甚至是鉛墜已經觸底的狀態,所以了解魚鉤重量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在調低釣高時;還有達到無鉤調漂的狀態之後,繼續上拉浮漂座,會有一小段距離釣目並不會增加,但是水下狀態是子線更加彎曲,鉛墜逐漸接近水底。當釣目增加時,鉛墜就已經觸底了。
最後總結下,晚秋階段鯽魚吃口不錯,用餌也比較多樣,不管使用任何餌料,採用這種方法不用擔心餌料不到底,這對於野釣鯽魚來說非常重要。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