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青(長安大學)
9月24日,2022年女籃世界盃賽在澳大利亞進行小組賽第三輪角逐,中國女籃和美國隊狹路相逢,這場比賽將是兩隊小組頭名的爭奪戰。比賽中,中國女籃表現頑強,在第三節凈勝10分,但還是以63:77不敵美國隊,遭遇本屆女籃世界盃的首場失利。(9月24日 中國新聞網)
以往的世界大賽中,中美女籃有過逾10次交鋒,中國女籃無一勝績。美國女籃隊世界排名第一,長期佔據國際女籃陣營頭籌。對於中國女籃而言,這似乎是一場意料之中的失利。但當比賽結果在社交平台上公布後,觀眾們在網絡紛紛留言,為中國女籃加油打勁,留下「打出了氣勢,雖敗猶榮」「太棒了,頑強的中國女籃」等鼓勵話語。
曾經,競技體育由於其特殊的激勵作用,對中國運動健兒們來說,體育賽場就像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拉開帷幕,沉睡已久的中國打開大門,融入世界。國門打開後,我們迫切地想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也可以。我們需要那時的李寧、中國女排、許海峰取得的勝利與榮譽,來提振國民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在那時的多數觀眾看來,參賽運動員的成功與否,甚至同國家尊嚴緊緊聯繫在一起。
伴隨着社會的進步發展和教育的深入普及,運動員在賽場之外的付出逐漸被更多人認識與了解。運動員也是凡人,他們會犯錯,會失誤,也會有筋疲力盡的時候。無論是誰,都無法在競技體育中一直保持超高水準。電影《奪冠》曾有言,「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輸贏就不再是比賽的唯一價值」。一場比賽的結果的確可以體現體育競技水平,但以成敗論英雄的衡量標準正在改變。如同普通人面臨生活中的任何一場挑戰,努力到拼盡全力,堅持超越自己,何嘗不是另一種勝利?
體壇更新換代,有名將退隱,也有新人湧現。儘管逐漸改善的網絡輿論時不時仍會蹦出不和諧的聲音,但不可否認,新一屆的觀眾愈發理智,更加包容,也不再把贏作為唯一標準。觀眾們在比賽場下打出「贏也愛你,輸也愛你,不拼不愛你」的標語,努力緩解運動員的心理壓力。他們看得見進步,看得見努力,更多地關注運動員的成長曆程,包括技能的提高與心態的成熟,也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勝負欲。體育比賽不再「唯冠軍論」,越來越多的觀眾知道,值得喝彩的絕不僅僅是得到一塊獎牌的榮譽。
現如今,新時代的中國正蹄疾步穩,邁向體育強國新征程。奧林匹斯山上的聖火燃燒,不是為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擊敗,而是為了有機會向諸神證明人類的不屈。這一屆觀眾輸得起,因為他們稱頌的,不僅是順境時的乘風破浪,還有逆境中的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