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是地球上最環保也相對穩定的能源了,可是它有一個明顯的短板,那就是夜晚太陽落山後就「罷工」了,人類無法再利用它的能量。可是夜晚才是人們使用能源的高峰期,照明、供暖、製冷……方方面面都需要能源。有什麼辦法讓人們在夜晚也能用上太陽能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思考了很多年,最近他們找到了一個答案:利用太陽留在地球上的餘熱。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釋放能量,其能量形式除了光能還有熱能,科學家要利用的就是太陽落山後留在地球上的熱能。
夏天,經過一整個白天的太陽熱力洗禮,氣溫能夠達到三四十攝氏度,冬天熱帶地區的氣溫也有10攝氏度左右。可不要小看這幾十攝氏度,與太空溫度比較的話,將地球比作一個大火爐毫不為過。太空的「溫度」一般被認為是-270℃,接近絕對零度,因此,一般情況下,地球與太空的溫差高達300℃。就像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一樣,熱量也每時每刻從地球「流向」外太空,通過收集這些流動的熱量,科學家能夠將之轉換成電能。而且,得益於地球與太空的溫差十分巨大,即使是冬天的夜晚,這套用熱能發電的系統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014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製造了第一塊能在夜晚發電的「太陽能電池」。這塊「太陽能電池」的主要結構與普通太陽能電池完全相同,它也同樣能在白天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只是,「夜間太陽能電池」在吸收太陽光的電池板之外附上了一種能將熱量輻射出去的薄膜,這個薄膜能反射室外的太陽熱量,還能將建築物內部的遠紅外光收集起來再將其發散出去。被發散出去的熱量會被電池中的嵌入式熱電發電機捕獲,將這些熱量轉換成電能。
遺憾的是,這一「夜間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效率並不高,夜間產生的功率僅為每平方米50毫瓦,驅動一盞100瓦的燈泡就需要數千平方米面積的「夜間太陽能電池」。而且,到了晚上,「夜間太陽能電池」中存儲的熱量冷卻得比較快,導致電池所產生的電量會很快衰減甚至電量全無。因此,這個設備目前只適合安裝在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比如我國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
科學家一直在不斷嘗試提高「夜間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效率,有的科學家通過增加輻射熱量的薄膜層數,提高溫差來增加發電效率;有的科學家則另闢蹊徑,尋找其他吸收太陽「餘熱」的方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嘗試的就是第二種思路,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名叫熱輻射二極管的設備,這個設備所使用的材料與夜視鏡的類似,但它不僅能「看清」夜色中不斷向外輻射的紅外能量,還能將之聚集在一起發電。
科學家在溫差為12.5℃的條件下測試了該設備的發電能力,其每平方米的發電效率為2.26毫瓦——與「前輩」相比,熱輻射二極管的發電效率遜色得多,不過它的優勢是能收集所有物體輻射出的紅外能量,包括活着的生物發出的紅外線,將這些能量轉化成電能,因此它所產生的電能相對更加穩定。
新生的夜間太陽能電池現在還十分稚嫩且弱小,但隨着技術的進步,它將如同白天發電的太陽能電池一樣,逐漸成長為人類能源大廈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