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武漢的印象是——
製造業大市?大學之城?還是「九省通衢」的便捷?抑或是春晚分會場上光谷發出的「科技之光」?
一如春晚分會場上的「賽博光谷」,在很多人眼中,武漢是一座「硬核」的工業城市。
這一次,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去看武漢。
5月21日,武漢召開全市文化旅遊發展大會。會上發佈了《武漢市加快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行動方案(2025—2027年)》。
有人已經發現,這座工業大市,正在悄悄變成一座旅遊城市。
【1】
1958年,武鋼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時,就為武漢奠定了工業立市的基調。
進入21世紀,「車谷」「光谷」的高速發展,更是讓成了為了武漢真正的經濟「壓艙石」——
武漢的「965現代產業體系」里提到的9大支柱產業集群,有5個都屬於製造業;
2023年,武漢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產值突破了1.6萬億元;
2024年,湖北大健康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武漢在其中的貢獻近一半。
很多人知道武漢,可能是因為開過這裡造的車,用過荷花牌洗衣機,穿過漢派服裝,也可能是報考過這裡的大學。
很少有人會認為,武漢是一座旅遊城市。
其實,武漢還有一個目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 武漢skp。圖/視覺中國
我國目前共有5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
2024年,除未公布具體數據的天津外,上海、重慶、北京、廣州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總額」)均超過萬億元,依次位列我國前四位。
同期,武漢的社零總額為7931.87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九,但與上述四座城市仍有不小差距。
今年一季度,武漢的排名上升到全國第六位。
具體的金額卻未與其他城市拉開差距。
一季度,武漢社零總額為2410.21億元。隨後依次是深圳(2403.11億元)、南京(2323.11億元)、蘇州(2306.1億元)、杭州(2075億元)。
即便是與第十位的杭州相比,武漢也僅領先了335.21億元。
無疑,武漢需要挖掘更大的消費市場。
近幾年,淄博、哈爾濱、天水等一批「網紅城市」的爆火出圈,讓我們看到了旅遊產業對消費的拉動:
2023年春天,淄博走紅。
這一年的上半年,淄博社零總額同比增長9.7%。
其中,與旅遊業深度捆綁的住宿餐飲業、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則分別增長9.9%、12.9%。
▼ 5月1日,山東淄博,五一小長假,火爆的淄博市八大局便民市場迎來客流高峰。圖/視覺中國
旅遊,也自然成為武漢新的發力點。
而且目標不小,武漢要將文旅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
【2】
進入2025年以來,武漢每個月都有每個月的熱鬧。
2月,武漢在春晚分會場上的驚喜亮相,掀起一股「跟着春晚游武漢」的熱潮。
3月,漢馬鳴槍開跑,跑者用腳步丈量「一城兩江三鎮四橋五湖」。
▼ 2025武漢馬拉松鳴槍開跑,4萬名跑者在奔跑中領略武漢春日美景。圖/視覺中國
4月,櫻花將整座城市被染成粉色,寫就一場浪漫的花事。
進入5月,說話間的工夫,火紅的小龍蝦已經被端上了桌。
正如人們逐漸意識到,「武漢不是只有黃鶴樓啊」。
很多本地朋友看到在小長假蜂擁而來的遊客時,也發出了「武漢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座旅遊城市」的疑問。
但其實早在2000年,武漢就入選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單。
2020年,武漢又入選文旅部等三部門公布的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
武漢文旅還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2023年11月,英國倫敦世界旅遊交易會上公布的「2023年中國十大旅遊目的地必去城市」,武漢與北京、西安、香格里拉、青島、三亞等著名旅遊城市並列其中。
近幾年,小長假的十大熱門旅遊城市,更是少不了武漢的身影。
▼ 2025年春天,武漢大學櫻花盛放,構成一幅春日盛景。圖/視覺中國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武漢到底有什麼?」
那可能真有點數不過來。
武漢文旅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a級旅遊景區57家,其中aaaaa級景區3家,aaaa級景區24家。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當下,武漢更是藏不住了。
你可能沒有到過武漢,但最近你很可能會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把來自武漢的「小胖劍」:
這一文創產品的原型,就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每逢節假日,展廳前總有各地遊客排起長隊,只為目睹這把「天下第一劍」的風采。
以越王勾踐劍為代表,截至2023年2月,位於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內現有藏品46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095件(套)。
▼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湖北省博物館迎來眾多遊客。圖/視覺中國
而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代表,武漢目前擁有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23家,一級博物館6家。
在武漢,「每11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
【3】
不過,出了黃鶴樓側門就能走上武漢長江大橋,是遊客章張(化名)來到武漢後才知道的。
武漢的朋友還告訴她,沿大橋走到江對岸,就是她爛熟於心的那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曾描繪的景象。
▼ 武漢長江大橋。圖/視覺中國
和很多遊客一樣,章張對武漢的印象曾經只有黃鶴樓和「過早」(武漢方言,意為吃早餐)。
到武漢後她發現,「武漢好玩的地方可太多了」——
除了黃鶴樓,武漢東湖生態文化旅遊區、武漢木蘭生態文化旅遊區也是國家aaaaa級風景區;
盤龍城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迹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遺址,為長江流域帶來了青銅文明;
「過早」後,午飯和晚飯也可以安排上一碗熱騰騰的藕湯和肥美新鮮的小龍蝦……
▼ 盤龍城遺址本體 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章張對武漢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武漢文旅目前的瓶頸所在——
資源豐富,但相比蘇州、桂林、三亞等知名旅遊城市,武漢的文旅知名度還有待提高;
而相較北京、西安等文化古城,武漢對城市文化的文旅潛力挖掘還遠遠不夠。
近日舉辦的市文旅大會上提到了更多的細節:例如,旅遊資源相對分散,品牌賽事活動缺乏統籌。
文旅,是一座城市的形象與符號。武漢已經深知這一點。
《方案》明確提出,要「塑造城市文旅形象」。
其中,「文化」是一個關鍵詞:
具體行動包括但不限於「擦亮長江文化名片」「推廣知音文化名片」「創新發展漢派文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武網」「漢馬」「渡江」這些充滿着城市特色的賽會,也是重點打造的文旅產品。
見證一個支柱產業的誕生與見證一座城市的改變,都需要耐心。
但或許,下一次在湖北省博物館裏聽編鐘響起、在武漢長江大橋上感受輕風吹拂的,就是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文/九派新聞記者 陳冬艷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