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陳振華:從阡陌少年到科研先鋒,他用34年回應「振華」之名

中國軍網記者 劉桂萍

在某科研設施制安現場,一個清瘦的身影在科研一線忙碌穿梭。冬天,廠房如冰窖般寒冷異常;夏天,空間里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檢查一圈下來衣衫盡濕。從百噸部件再到細小焊縫,他都仔細查看,每一處細節都瞭然於胸。

他的沉着、嚴謹與專業彰顯出科研工作者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就是軍事科學院某部研究員——陳振華。

陳振華在檢查設備。王晨 攝

鄉土足印到科研戰場:奮進少年的報國抉擇

50多年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請人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振華,振華,振興中華。」

少年時期,陳振華就顯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求。他勤奮好學、刻苦認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裡最好的高中,1984年又成功考取大學。

1990年底,剛剛結束碩士答辯的陳振華收到了同學從深圳寄來的信件。「振華:深圳就業機會多,相信以你的能力,定能大展拳腳。在這兒如遇困難,同學多,可以一起幫助你。」

當時的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正顯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製造業成為深圳主要經濟支柱之一。從小漁村到大都市的山鄉巨變,對一個青年心靈的衝擊和吸引無疑是巨大的:機械製造專業出身的我或許剛巧有用武之地。

1989年的深圳羅湖(資料圖)

而另一邊,是學員隊領導言辭懇切的談話:「小陳,國防科研事業亟需人才。咱們要給部隊輸送人才,就要給最好的。這個單位環境是艱苦了些,不過,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陳振華內心的天平已有所傾斜。藉著寒假,他打算回家再問問父母的意思。

慢吞吞的綠皮火車總在臨時停車,把回家的路拉得越來越長。沒有買到坐票的他在「犬牙交錯」的人牆間不斷變換着身體的角度。

到家時,已是深夜。

「爹,你覺得我該怎麼選?」

一輩子務農的父親思想既傳統又樸實,「部隊需要你你就去唄,苦點兒怕什麼,農村娃兒還怕苦?」

夜深了,回憶像輕暖的夢境,覆上他的眼。他想起小時候每年一雙的布鞋,母親甚至找不到足夠的布頭納鞋底,一張張廢舊的報紙夾在東拼西湊找來的各色布料間,撐着他走完了少年時期的求學路。

他當然不怕吃苦,從一公里到兩公里,再到十幾公里,校舍離家越來越遠,他始終風雨無阻。

未來去的地方再艱苦,成千上萬次走過泥巴路的這雙腳也不會躊躇不前。

不久後,同學收到了陳振華的回信。信很短:感謝挂念,我已決定去部隊。

「這是值得奮鬥一生的事業。」陳振華走向群山連綿的科研軍營,開啟了征程漫漫的科研報國路。

這是赤子與時代的擊掌為盟,是精魂與山河的琴瑟和鳴。

下一站,他將如何用技術突破回應時代召喚?

當年的陳振華和今天「智能時代」的青年一樣選擇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使命——而每一代人的抉擇,都是鐫刻在民族復興征程上的金石之諾,是獻給盛世中華的赤子詩篇。

挑戰不可能:技術突圍與「中國製造」的執念

陳振華在試驗一線。劉昭 攝

「見任務就搶,見困難就上,見紅旗就扛。」陳振華剛當室主任時就把這句口號寫在宣傳欄上,鼓勵團隊聞戰則喜、遇戰衝鋒。

有人形象地比喻:設計建設科研設施,是一條布滿千難萬險的「長征路」,既有核心技術的「臘子口」,也有關鍵技術的「婁山關」,還有學科耦合的「無人區」,每前進一步,都萬分艱難。

在一次技術研討會上,陳振華當眾表示:「國內沒有的,我們要突破;外國領先的,我們也要不斷追趕。」

那年,某科研設施正式立項,陳振華擔綱總設計師。他與團隊立下「軍令狀」:「組織給我們一個機遇,我們要還組織一個奇蹟!」

這一項目遭遇的技術難點前所未有。陳振華動員團隊:「時間不等人,國防工業不等人!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術難點!」

最終,這一科研設施突破百餘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相關領域能力提升。

「振華牽頭,必是精品。」這句話在該部不脛而走。

大家都說,平時和顏悅色的陳振華,到了評審驗收現場,就變成了「黑臉包公」。

這些年,陳振華在質量管控上分毫不讓。某核心部件驗收時總體性能已經滿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個別指標未達到合同規定。陳振華說:「達不到原定的設計標準,我決不簽字!」直至承建單位又奮戰20天,通過重新加工調整達到設計精度要求,才最終過了關。

研齡越長越上進,關隘越險越衝鋒,這種科研突圍與精益求精的執念已經深深鐫刻在陳振華的血脈里。

陳振華熱愛圍棋,大學時期就加入學棋行列,工作之餘也常找棋友切磋。他從圍棋中體味到厚積薄發、全局遠謀的道理。「圍棋規則極簡卻變化無窮,注重整體布局和長期謀略,一旦入局,過程再耗時也得耐着性子分出勝負。」這是他中意的圍棋藝術。

他將圍棋的特點和下棋的感悟遷移到工作中,在科研設施設計中深謀遠慮,兼顧性能和效益。帶着科研報國的初心、精益求精的執念,陳振華帶領團隊奮戰多年,圓滿完成某科研設施設計建設,在自己的人生棋局上落下精彩一手。

棋局無聲,落子驚濤。陳振華在科研上格外較真,卻在榮譽的聚光燈打來時,化作通透的月光,將榮譽讓給年輕人。這恰是當代科研者最珍貴的:用工匠之「軸」打磨科研設施,以師者之「淡」托舉後浪奔騰。

下一站走進後浪奔涌處……

嚴師·伯樂:給青年科研者的三堂「必修課」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陳振華帶領的團隊,年輕人居多,面對青年科研後浪,陳振華有一套特別的「訓練法」。

陳振華為年輕科研人員講解技術問題。劉昭 攝

訓練法一:精準用人。每次領受任務後,陳振華總會將工作和團隊作通盤考量和細緻梳理,根據每個成員的專業和特點分配任務,如同將每一顆「異形螺絲釘」嵌入最適配的孔隙,在各「部件」的精密配合下讓團隊迅速高效運轉起來。

訓練法二:逼出潛力。「他在向你發問時,心中早有答案,而且至少是一種比你原來的更好的方案,有時甚至有好幾種。」與陳振華相處比較久的年輕科研人員崇拜地說,「但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會啟發你自己找辦法。」必經的探索過程雖然會耗費一些時間,但對年輕人的長期發展更有益。

訓練法三:寬嚴相濟。發現年輕人積累不紮實、做事不認真時,陳振華總會不留情面地指出,令年輕人面紅耳赤、如坐針氈。年輕人們聽聞或領教過陳振華的嚴厲,工作中不敢再有絲毫懈怠,每項工作都會精益求精。每當陳振華看到他們的進步,或者看到年輕人拿出比他預想中更好的方案,雙眼又會煥發出喜悅的光芒,為優秀的新生代力量喝彩。

陳振華在試驗一線指導工作。劉昭 攝

心繫於公,德昭於眾。面對申報成果、物質獎勵等,陳振華從來都看得很淡。

那年,陳振華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完成某高難度結構的設計製造,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申報獎項時,他將機會讓給年輕人,團隊成員說,這樣的事還有好幾次。

「科研人員既要有技術家底,更要有品德托底。」這句話,成了團隊的精神坐標。他給自己約法三章:「科研立項,勝戰在先;項目報獎,青年在先;評選先進,同事在先。」

行至近六十歲的年紀,他常用「平淡」形容自己的人生軌跡,只是在外人看來,這「平淡」里藏着的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少年的他堅定地將探尋的目光,越過那片窄窄的村落,投向浩瀚遠空;

青年的他毅然將求索的足跡印刻漫漫征程,追逐科研理想;

中年的他用錚錚之骨扛起強軍戰旗,全力兌現軍令。

倏忽34載,此刻的他又會怎麼形容他的人生?他說「平淡」的人,沒有人生的「副本」。但是對於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的這條路,他熱愛之至,無怨無悔。

(製圖:王鳳,校對:湯傳飛)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