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科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沒有科學基礎的中小學生和成年人,另一類是針對有科學基礎、多學科的科研人員的「高端科普」,這類科普有助於學科交叉的發展,我們現在缺乏高端科普。
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科普工作是科學家回報社會最直接的方式。5月17日,在上海科技節的第四屆上海科技傳播大會主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表示,ai時代不缺乏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甚至是泛濫的而非缺少的。科普不應僅僅只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從專家的角度幫助公眾獲得較準確的信息,培育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公民。
「我們不只是為了培養科學家做科普,我們更需要廣大的科學公民。科學公民是維護社會誠信和正義的主力。」蒲慕明表示,科學公民在未來需要具備ai的能力,具有辨偽的能力,能夠助力引導、管控ai發展的機制,使ai符合社會的需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
以下是演講實錄,略有刪減。
人工智能到來後,我們的職業在未來數十年之內將面臨巨大變遷。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針對歐美國家職業的未來變化做了一個深入研究,他們估計未來5年之內20%-30%的職業會被ai取代,歐美國家有1.2億職業需要轉型,包括批發零售業、製造業、金融業等重複性高的工作,生成式ai對客戶運營、營銷、軟件工程等職業的影響也很大。另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顯示,到2050年,估計發達經濟體60%的工作崗位可能會受到ai的影響,其中一半會被直接替代,另一半會通過人機協作的模式提升效率。從長期趨勢來看,到2050年,通用人工智能使得90%以上的職業可能會被重構,但具體的時間仍然存在爭議。
我個人的結論是,未來數十年,不會是ai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考慮教育內容和模式的變革。
傳統教育講究「傳道」,也就是加強社會倫理教育和群體生活規範訓練,建立誠信、公德、責任感,這是我們教育的重點。至於「授業」,我們常常重視專業教育,學一個行業所需要的能力,現在要改成通用技能教育。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解答是「解惑」,老師要從教授知識轉變成傳授給學生自我學習求知的能力,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求知、如何解答問題。這些變革帶來的另一個變化就是中小學和高校的課程——ai應該成為同語文、數學一樣的基礎必修課。
ai也帶來了教育模式的變革。ai時代,教師的功能從教育的主導地位轉向輔助地位,教材會越來越多樣化,使用新的輔助教材、新型互動慕課、虛擬現實技術,將是我們可以預見的教育模式變革。個性化的教育尤其重要,ai讓教育因人而異得以實現。根據學生的進度、學生的理解調整教育模式,設計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教育資源也可以得到普及,低成本、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將普及到農村和邊遠地區。
科普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精神,要兼顧信、達、雅,講究嚴謹精確、簡略通暢、優雅表述,並且以信為上。科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沒有科學基礎的中小學生和成年人,這類科普是普遍在做的,另一類是必須要加強的科普,我稱之為「高端科普」,也就是針對有科學基礎、多學科的科研人員,這類科普有助於學科交叉的發展。但我們仍然缺乏高端科普,需要大家努力。
在ai時代,科普教育應成為繼續教育的主要模式,不斷接受繼續教育才可以適應新的環境、實現職業轉型。現在的科普要更加重視ai的科普,包括ai的使用、ai的限制性與危險性,尤其要重視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依靠科學發展,也需要廣大民眾理解這些問題。環境污染、氣候變遷、慢性病,這些尚未解決的問題都是科普的重心。
科普工作是科學家回報社會最直接的方式。我個人也做了一些科普工作,有一些體會。什麼才是最好的科普切入點?質疑、討論公眾關注的科學問題,以此作為切入點來做科普,能夠引起大眾的興趣。ai時代不缺乏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甚至是泛濫的而非缺少的。科普不應僅僅只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從專家的角度幫助公眾獲得較準確的信息,培育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公民。
科學公民是具有相當的科學素養、以科學態度從事各行各業的公民。科學教育和科普的重要目標是培育未來的科學家和科學公民。我們不只是為了培養科學家做科普,我們更需要廣大的科學公民。科學公民是維護社會誠信和正義的主力。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標,現代社會有很多危機都需要科學公民積极參与、探索解決,科學公民在未來需要具備ai的能力,有辨偽的能力,能助力引導、管控ai發展的機制,使ai符合社會的需求。